凝心聚力壮大集体经济 浓墨重彩谱写共富文章
——袁家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经验交流材料 袁家村隶属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位于唐太宗长眠福地九嵕山山麓。关中环线沿村而过,距福银高速、312国道不到10分钟路程,距离西安咸阳机场3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区位优势明显,全村62户286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2.2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500万元,固定资产2.05亿元。2015年集体经济总收入3600万元,各项支出3800万元。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十大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称号。 一、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袁家村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次转型跳跃”。 第一次跳跃:整地造田解温饱 (1970—1978年)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人民公社时期,袁家村是当地有名的“烂杆村”,“耕地无牛,点灯没油,干活选不出头”。全村37户人,大都居住在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其中有15户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坑窑里。全村400亩耕地大都分布在崎岖不平的古河道上,“地无三尺平,沙石到处见”。1958年到1970年12年间村子没有向国家交过一斤粮,村民没有从“生产队”分过一分钱,村集体积累只有5700元,外债却达10600元,连换35任队长,工作也无起色。1970年, 24岁的郭裕禄出任第36任队长。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上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通过挖坡填沟、打井积肥,把全村400亩靠天吃饭的坡地、小块地翻了个过儿,使之成为平展整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粮食亩产从1970年的160斤,逐年提高到246斤、405斤、504斤……1650斤,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村里户户有余粮,人均向国家贡献粮食1000多斤。通过发展农业生产,袁家村彻底扔掉了“讨饭棍”,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袁家村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标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第二跳:转型发展阶段(1978——2005年,兴办企业谋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一时期,发展村办企业,转移富裕劳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我们袁家村发展的主导思想。在村支书郭裕禄同志的带领下,村里先后建成了白灰窑、砖瓦窑、水泥预制厂等村办工业企业。1983年投资建成的水泥厂,经过不断改造升级,年产值一直稳定在80万元左右,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56%,成为80年代村上的支柱产业。1988年,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我们袁家村成立农工商公司,村办工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增强了袁家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勇气。1990年,村上先后投资460万元,建起了硅铁厂、印刷厂、海绵厂等一批村办企业,同时围绕这些企业的发展,成立了汽车运输队和建筑队,办起了商业服务部。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但使群众个人收入猛增,而且使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2年10月,郭裕禄同志参加了全国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这次会后,村上加大投资规模,拓宽发展领域,使原有的村农工商总公司迅速发展成集建材、餐饮、旅游、运输、服务、房地产、影视为一体的袁家集团公司,袁家村成功地将发展的触角伸进并迅速融入了大西安经济圈,实现了从农业稳村向工业富村的华丽转型。2000年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1970年的29.6元增加到8600元,村上集体资本积累达到2亿元,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康村”。 第三次跳越:乡村旅游促跨越(2006年—至今) 200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之国家节能对小型水泥厂关停政策的出台,村办企业的发展陷入了徘徊阶段,村上一度找不到发展的新路径。 2006年以后,我们快速响应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决策,村两委会一班人先后多次赴宝鸡岐山、四川成都、云南丽江等地学习取经,并在媒体上发出了“20万元买点子”的奇招,多方寻求三次创业的新路子。经过反复抉择,村上决定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2007年我们突出彰显观众民俗文化和传统农耕这个特色,在完成旅游景区规划的基础上投资3500万元,先后建成了融关中作坊、关中民俗体验、关中小吃、关中杂耍等于一体的100多间康庄民俗老街店铺和工艺作坊,为游客提供关中民俗民情印象的体验,打造了著名的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农耕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又相继在民俗街北侧建成了涵盖旅途客栈国际会馆、关中客栈、各式酒吧、咖啡馆、书屋、书画院、国际小商品超市等36家店铺的酒吧娱乐一条街,形成了主体内涵丰富、文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夜生活,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同时,我们按照一户一个特色,一户一个品牌的思路,逐步建成了46家古色古香的关中农家小院,为游客提供集餐饮、住宿、棋牌、瓜果采摘、田园体验等休闲旅游服务,让游客体验轻松惬意的生态田园生活之美!2012年,我们瞅准旅游农产品开发前景,把民俗小吃街的豆腐、酸奶、醪糟、辣子、醋、粉条、菜籽油组建成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旅游农产品的开发,投资2000余万元对加工厂房进行了改扩建,2013年下半年,8200余平米的厂房建成并投产,生产的辣子、醋、粉条、豆腐等供不应求,年收入突破了6000万元,填补了我村旅游产品市场的空白。2014年至2016年,我们又投资4亿余元,建成了天元度假酒店、关中古镇、关中民居客栈、百家祠堂、电商街、大唐地宫、南货街、回民巷、民俗街等9个项目。通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村级集体经济规模空前壮大,2015年全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3.8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2.2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500万元,固定资产2.05亿元。目前,在袁家村创业就业人数超过3000余人,带动周边从业人员近万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一村带十村、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的思路,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企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安全放心的绿色食品,不断提升乡村度假游的品质,吸纳更多的游客到袁家村来,享受体验悠闲的乡村生活。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几点做法 一、坚持把创新理念作为共富动力。“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40多年来,我们袁家人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不动摇。无论是我们的老支书郭裕禄,还是现任支书郭占武,不仅重视理念创新,而且带头推进理念创新。70年代,当别的地方都在“农业学大寨”热潮中,郭裕禄书记就带领全村挖坡填沟、打井积肥,大办农业,把靠天吃饭的坡地、小块地变成了平展整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不但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成为咸阳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之后,当别的地方还在忙于分田到户时,“光在地里刨,八辈子也富不起来”的先进思想在袁家村开始明确起来,我们已经开始发展村办企业。90年代初,我们又大胆提出了“站在村头看世界,立足袁家想市场,走出礼泉,走向全国,赶上或超过德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口号,实现了从农业兴村向工业富村的成功转型。在全县乃至全省果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又放弃了原有的土地集体管理的旧有模式,将土地承包到农户,栽植了苹果、酥梨等适生树种,村民的收入变成了“果业收入+工资收入+村集体分红”的新模式,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20世纪初,当国家整顿关停“五小”企业、果业市场下滑、养殖业前景不佳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使我们的村办企业陷入困境时,我们积极学习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多方寻找突破瓶颈的金钥匙,最终走出了一条将生态果业与三产服务有机结合,乡村旅游和文物旅游两轮驱动,“一三结合,两轮驱动”旅游业发展新路子。是什么让袁家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一次又一次绝处逢生,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解放思想抢占先机,与时俱进抢抓机遇的超前思维和发展理念,成就了袁家,造福了袁家群众。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共富基础。如果没有产业,一切都是空谈。经过多年转型发展,现如今我们村开办农家乐58户,占全村比例95%;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数20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0%。2015年袁家村传统农业收入500万元,乡村旅游收入65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近4万元。我们袁家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发展,由工业向大农业发展的蜕变,充分表明,产业是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法宝。 三、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追求。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始终是我们袁家村人幸福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们按照国家5A级旅游区创建标准,对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景区、袁家村农家乐集群、涵盖范围内的现有景区、村庄等进行了统一策划与规划,并按照最美乡村的标准,进一步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彻底解决脏乱差,着力打造村在林中、路在画中、饭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优美环境,让村民口袋富、脑袋富裕、身心更富。 四、坚持把人人幸福作为共富目标。“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为了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我们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实体,将农业公司下属的8个作坊的股权出让给了村民和商户,村民、商户、周边村子的群众都可以在合作社入股,参与分红。积极推进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清理、登记和管理,健全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加强对集体“三资”服务和动态监管。积极探索“支部+公司+合作社+股份制+农户”的形式,由村委会及公司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吸纳商户及农户入股,以土地股份制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创新集体经济组织,把发展农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实现集体收益,既保证农民增收,又促进村集体经济利益,努力做到双赢。 三、几点体会 一是能人型领导班子是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关键所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我们袁家村的成功并不是首创,而是一个缩影,闻名全国的华西村、南街村,本土典范泾阳县的吉元村、岐山县岐星村,以及有“西部第一村”之称的宝鸡市东岭村等,都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搏击弄潮,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盛极一时的辉煌。这些富裕村如何由贫致富,成败的根本原因都是有一个了不起的领头人。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南街村的王宏斌、宝鸡东岭村的李黑记,还有吉元村的陈元洁、岐星村的冯德玉及我们袁家村的郭裕禄老书记和郭占武书记等,都是典型的带动农村致富的好榜样。要完成党的十八届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为了完成这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至关重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培养一批既有致富本领又有带富能力的强村富民型村级带头人队伍,这是根本所在。 二是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纵观我们袁家村乃至所有成功新农村的奋斗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70年代缺衣少食、肩扛手提的农业学大寨阶段,还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下海转制、改革开放的经济大爆发时期,更或是在新时期两税全免、新式农村的快速发展时期,在每次社会变革或者转型中的浪潮中,我们都屹立桥头,岿然不动,没有被打垮、淹没,甚至还会趁此东风,借力打力更上一层楼,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归根到底是始终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咬定发展第一要务毫不动摇,做到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顺境面前,顺势而上;机遇面前,大干快上,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不但壮大了集体主义经济,而且实现了生活富、环境美。发展是第一要务,脱贫是当今主旋律。中央明确提出,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我们认为,要做好这件事情,就是要紧盯形势,根据地方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这是关键所在。 三是坚持走集体化道路是抵御创业风险的有力保障 “一根筷子容易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只要大家九牛爬坡个个出力,就没有上不去的坡”,这些都是郭裕禄书记的至理名言,也是一贯坚守的做事准则。我们袁家村的实践证明,集体经济是村级班子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是为群众“唱戏搭台”的先决条件。只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才能让干部队伍团结、农村工作开展顺利、干群关系协调和农村社会稳定,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农民单打独斗式的创业受资金、技术等先天性条件的约束,所以要想有所作为还是要走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路子。就要发挥制度优势,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按照农民自觉自愿的原则,成立经济合作社组织,集中力量办大事,彻底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的局面,让集体在农民共同致富中发挥凝聚人心、积聚民智、促进民富的作用,这是有力保障。 四是加速土地流转是实现集体农户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农家乐、手工作坊、现代职业农民都是农民在本土进行的一项非物质生产的现代农业。目前,我们袁家村开办农家乐的户已达到90%以上,他们和全国大多数农民一样,对自家的责任田无暇顾及,出现了土地撂荒和粗放型管理情形,相继有了寻求转让的诉求。这一诉求对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生产经营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袁家村大胆尝试通过土地作价入股等形式,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由集体经济组织集中经营,建立现代农业设施基地,对农产品深度加工和包装,让群主既做股东增加收入又参与生产获得报酬,真正使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农民的股东化、职业化得到实现。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这是有效途径。 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的原则,不断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着力建设“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