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旅游”开发的基本理念与开发路径探讨

时间:2016-09-13 13:10:12| 作者:adminbj| 查看: | 评论: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节奏的生活和填鸭式旅游的反思,休闲旅游在我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休闲慢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所推崇的旅游形式。 ...

作 者:曹 宁: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明庆忠: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处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节奏的生活和填鸭式旅游的反思,休闲旅游在我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休闲慢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所推崇的旅游形式。有关国内慢旅游完整的发展脉络及其开发路径的探讨较少。首先对慢旅游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其有5M理念:Mood,Melody,Memory,Mainland和Motion;并借用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原理,进一步探讨了慢旅游与休闲旅游的关系;最后再分析慢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以及在发展休闲慢旅游路径基础上,提出了慢旅游的原真保护、地方认同和身份转换等开发路径。

[关键词]慢旅游;基本理念;开发路径

 

一、慢旅游解析

(一)基本内涵

1.相关研究回顾

慢文化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意大利的慢食运动,继而又通过慢食运动的“放慢节奏,享受生活”理念发起了慢城运动,随后慢城运动便迅速扩展到全球。目前中国已有江苏省高淳区被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称号。随着慢文化的发展,慢旅游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学者已经对慢文化做了一些相关研究,但慢旅游却很少被提及。 国外学者迪金森(Dickinson)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对旅游模式的演化进行分析,认为慢旅游是一种低碳旅游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引出慢旅游模式,并对慢旅游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说明。巴克利(Buckley)从目的地数量和旅游时间层面来定义慢游,认为慢游是前往更少的旅游目的地,但在每一目的地停留更长时间的旅游方式。兰普森(Lampson)等从慢旅游的定义着手,解析说明慢旅游中心态的内涵,认为慢旅游产品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国外学者多从环境友好型交通方式、降低出行密度、重视旅行过程和获取高质量体验去界定和探究慢旅游,迪克逊就将慢旅游界定为一种基于航空与汽车以外的交通手段,在有限的目的地放缓速度和停留更长时间的旅游方式。国内学者黄华等将慢旅游的内涵定义为游客为了获得深度体验而故意放慢旅行节奏,采用低碳、绿色的休闲方式来感受旅游对象的内涵,回归传统,并在此过程中追求旅行最本质的乐趣,是一种个性化的休闲度假方式。

因此,慢旅游是指旅游者以获得身心愉悦、回归本性和满足精神需求为目的,避开旅游高峰段、放慢旅行节奏、长时间停留而前往有限目的地进行的休闲旅游方式。

2.慢旅游内涵要素

动机———将旅游者的一次旅游定义为慢旅游,决定性的要素是旅游者主体,即旅游者想要一种怎样的旅行方式,是否有一种悠闲的旅游心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应该是一种休闲度假的心态,是一种本性的回归,是心灵带着身体的旅行。

效果———慢旅游的旅行效率不应以游览景点或参加活动多少来测算,慢旅游者对旅途中物质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对品质的要求相对较高,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其旅游效果的影响因素有旅游者期望、身心愉悦感、生理心理满足感、精神需求、体验程度等。

节奏———慢旅游是对速度控制型和效率优先型旅游活动方式的一种反思和改革,是建立在对闲暇时间价值和利用方式的重新认识这一基础之上的。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减速。缓慢的节奏是保证实现旅游活动目标的基本前提条件。旅行节奏在慢旅游过程中表现为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自主性,慢旅游是一种要求在有限的旅游目的地放缓旅游速度、停留更长时间的旅游方式,且旅行主体对行程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可自行随意调整旅游活动安排计划。

范围———此处的范围首先指某一次慢旅游活动的参与人数,相对传统的大众旅游而言,慢旅游的人数相对较少,大规模的旅行团队成员很难达成共同的动机和节奏,所以慢旅游一般由个人、家人或朋友等较少人数构成;另一方面,范围也指代旅行时间和目的地的选择上,基于慢旅游的特征,在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应规避游客人数较多的旅游区,避开旅游高峰段。

3.慢旅游基本理念

理念是人们对待事物意识层面的看法,即理性的观念。旅游理念是指导或左右旅游行为的意识形态,有什么样的旅游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旅游行为或方式方法,继而产生相应的旅游行为结果。慢旅游行为的发生需要慢旅游理念的引导,这种理念首先应该是理性的思维并经过深入思考且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意识,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精神。

本土化并不是狭义的地域观念,亦不是族群间的对立,而是旅游者主观自主转换身份以适应旅游地特定环境的过程,是显示各种异质多样性和特定情境要素生成的过程,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融入旅游地生活环境,学习当地社区居民语言和民风民俗的过程。慢旅游本土化的主体是相对于传统观光型旅游者而言,旅游过程表现为客体本土化(游客融入旅游地环境)。

慢旅游与传统旅游方式最大的差异即旅游者颠覆了传统旅行的目的,由以游览景点的多少转而以身心的放松和自由程度来判断旅游效果,倡导精神层次的旅游过程。“慢旅游”是一种深度体验,同时亦是一个文化沉浸的过程。主张进入一个陌生区域,融入当地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 如在旅游地长时间停留,像居家生活一样,亲自到市场买菜、做饭,在区域范围或周边随意游逛,而没有特定的目的地和出行计划。与其说慢旅游是一种旅行,倒不如说是一种“另类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体会。综上所述,笔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慢旅游的5M理念,如图1 所示:

640.webp (5).jpg

 

(二)慢旅游与休闲旅游的关系

慢旅游是替代性旅游的一种,是可持续旅游、文化旅游、深度体验旅游、乐活休闲旅游、社区旅游、负责任的旅游等理念的综合体现,代表着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慢旅游可简单理解为旅游的慢动作,“慢动作”贯穿一次旅游活动过程的始终。旅游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休闲以“休”为主,旅游以“玩”为主,慢旅游是休和玩的综合体。休闲研究专家Geoffrey Godbey 认为,“休闲如果被效率所左右,那么它将与工作没有任何区别”,在旅游过程中如果过度强调效率,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休闲和休闲旅游的共同前提是有闲暇时间,注重以“休”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和放松。慢旅游具有休闲的广义特性,强调旅游行为的发生占据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狭义上可以看做休闲旅游的一种特殊的旅游行为方式。借用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原理,休闲旅游与慢旅游恰是波、粒二象性的关系。波、粒二象性最初是以光的波粒二象而提出,后来发现一切基本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微观粒子的存在形态既具有波的力场性质,又具有粒子的实物性质。两种看似不同的性质同时存在于一种事物,只有互补地说明两种性质,才能得到完备的描述。因此,波、粒二象性原理又称为“并协原理”或“完备性原理”,休闲旅游与慢旅游的二象性的关系如表1 所示:

 

基于本文提出的休闲旅游与慢旅游的二象性观点,即将休闲旅游与慢旅游置于同一研究对象内,将二者视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慢旅游是休闲旅游的一种特殊形态;另一方面,休闲旅游更注重旅游的硬件功能,即旅游行为过程中的住宿、餐饮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等旅游硬要素;慢旅游则侧重于游客主观方面的情感感知、文化体验等旅游感观精神方面的旅游心理等软要素。二者在外部表征上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但本质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可以说是“和而不同”,休闲、休闲旅游和慢旅游的比较分析如表2和图2所示:

640.webp (3).jpg

 

640.webp (4).jpg

 

 

(三)模式解析

1.快旅慢游

旅游逐渐由“饥渴型”向“温饱型”和“享乐型”发展,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网络构成的交通网络对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快速的高铁线路、稠密的航空网络等“快交通”大大节约了游客在交通中耗费的时间。对于旅行时间相对不足又倾向于慢旅游的游客,可以选择快旅慢游的方式。快速交通换来的是充足的游玩时间,一方面可以减少旅游者的舟车劳顿之苦,另一方面又为游客进行慢游和深度体验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一般此类旅游者会选择高铁、动车、飞机等快速交通工具到达旅游地,留下充足的时间在目的地进行慢游活动。

2.慢旅慢游

与快旅慢游不同,“慢旅慢游”强调慢要素贯穿整个旅游活动的始终。一般此类旅游者会选择火车、轮船、汽车、摩托车或自行车骑行甚至徒步等方式,经过较长周期到达目的地,进行旅游活动。大多数学者认为低碳环保是促成慢游的重要条件,因此提倡慢游游客乘坐低碳等慢速交通工具、如旅游专列、观光火车、游船、电动汽车等。因此慢旅慢游将成为慢旅游的主导模式。

二、国内休闲慢旅游成功案例

笔者收集整理国内休闲慢旅游地成功案例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具体如表3 所示:

640.webp (2).jpg 

随着我国旅游发展进入休闲型旅游发展阶段,旅游者对旅游地的产品的需求更多地强调“精神”元素。慢旅游在满足旅游者休闲需求的同时,升华了其另一维度的本质特征———精神自我。据此,部分省市通过旅游产品创意等手段设计慢旅游产品,植入“游客思维”,营造旅游地新形象,实现旅游产品升级和游客体验的增值。丽江慢游形象的塑造与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城市独特个性和包容性的塑造、传媒手段的借助以及良好的社区参与密切相关。丽江由历史上的“茶马重镇”向“小资天堂”、“爱情之都”、“天雨流芳,梦幻丽江”等城市形象转变,通过口碑营销、慢旅游深度体验产品设计及慢旅游氛围营造等创意方式,以丽江文化旅游产品为基础,开发丽江慢休闲旅游产品及娱乐产品,使丽江的旅游产品结构得到完善和升值,同时也满足了慢旅游者多元的精神体验需求。南京高淳桠溪是中国第一个慢城,桠溪旅游开发中最美乡村和慢城标准的巧合、绿色经济与慢城理念的吻合以及文化保护与慢城运动的融合提升了旅游地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同时通过对优质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营销活动,获得了旅游者对其“慢产品”的旅游感知及消费欲望。厦门鼓浪屿以其独特的海岸岛屿资源闻名,并将当地传统艺术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结合,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国内知名慢游休闲目的地。桂林阳朔通过对资源的多元开发,充分利用“游客思维”,将“自由”、“闲适”、“个性”融入旅游产品设计理念中,“慢体验”贯穿于观光休闲、文化体验产品开发的始终,吸引了众多慢旅游者的目光。杭州西溪湿地的知名度提升得益于《非诚勿扰》电影的拍摄,西溪作为电影拍摄的主要外景地,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西溪湿地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它蕴涵了“梵、隐、俗、闲、野”五大主题文化要素,这恰好与慢旅游的真谛不谋而合。

三、慢旅游发展支撑系统

(一)慢行旅游交通系统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或高速而言,通常靠人力作为空间移动动力。一般情况下,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 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其中非机动车交通包括自行车、助力车、电瓶车、滑行工具、动力单轮车、双轮车、手摇船等,而步行及自行车构成了现行慢行交通系统的主体部分。慢行交通平均出行速度较低,步行速度分布于0.5m/s ~ 2.16m/s自行车出行速度一般在10km/h左右,出行距离一般小于3km;同时慢行交通绿色环保健康,不产生环境污染,还兼有锻炼身体的功效,在交通安全中处于弱势地位。慢旅游目的地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从慢行游道、慢行交通工具、慢行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同时兼顾景色、游客体验、康体运动等要素,扩展游客三维活动空间,设计陆上、水上及空中慢行步道,布置必要的景观节点和敞开空间,并在其外围增加缓冲的边缘带,将景区内自然生态区与文化区通过慢行廊道进行串联,打造全方位、多功能的慢行交通系统。

(二)慢旅游的基础设施

数据显示,慢旅游目的地中的自助旅游人数占到了72% ,这样的游客比例对慢旅游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慢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普通景区相比有一定区别。其最突出的是注重旅游基础设施“地方感”和“人性化” 的设计。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应注重建设质量,同时在旅游信息服务、游客集散中心、住宿餐饮等接待服务设施设计上,应注入地方要素,强调空间环境品质,突出个性化公共空间,把握区域地脉文脉及基本风格,拒绝快速餐饮、快捷酒店、快递等快速基础设施的引入。通过对基础设施的物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等元素来营造目的地独特的“慢休闲”特性,体现人文关怀,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休闲街区,将地方特殊的民居建筑形态融入基础设施建设中,凸显地方原真性和原生态,增强游客整体地方文化认同感。

(三)慢旅游产品

慢旅游景区的产品设计强调针对慢旅游的特点开发符合慢旅游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其核心理念是增强游客的慢生活体验。慢旅游产品的开发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慢食)、通讯(慢邮)、教育(慢教育)、医疗(慢疗)到运动(慢运动)、阅读(慢读)、交谈(慢聊)等。产品设计应从单一产品开发转变为多种产品整合开发,利用地方传统美食、手工艺、资源、文化开发慢旅游休闲系列产品,产品小而精致,注重游客的体验,完善“慢食、慢住、慢行、慢购、慢娱”的系列旅游产品设计。如对于慢食体验产品,游客可从餐饮食材选购、制作、烹饪到品尝这一系列进行慢餐体验,慢运动可以选择慢跑、瑜伽等方式进行,同时可以将这一系列的单项产品整合开发,以当地慢社区为背景,扩展游客的慢生活游憩体验空间。

(四)慢文化氛围

慢生活氛围的营造对慢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其中慢旅游社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不仅仅依赖其迷人的景观,还依赖良好的社区环境、热情友善的民众、优良的社会治安和高效的管理运作。慢旅游的成功开发,其社区人口的认同感是基本条件,也是产生旅游吸引以及形成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标志。慢文化氛围营造的主体是当地社区居民,只有当地社区居民真正地参与到慢旅游的发展活动中,才能将慢旅游更好地推行与实施。首先以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前提下,当地居民要注重保持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因为在慢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游客能够受到感染,更好地开展慢旅游活动。此外,要重视目的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挖掘产品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深度,不仅让游客在旅游节奏上慢下来,而且要向游客提供“游有所赏、品有所思、游之有物”的旅游内容,让游客心甘情愿地慢旅游。

四、慢旅游开发路径构建

慢旅游开发路径如图3 所示:

640.webp (1).jpg

 

(一)开发路径解读

慢旅游开发路径是由本体、基础、方法、延伸和成果等系列路线构成。整体路径是由慢旅游吸引物的本体出发,首先以研究慢旅游者偏好为前提,进行旅游内容的个性化定制,抓住人性化开发理念,从而获得慢旅游的衍生价值,即对目的地实现资源重组,价值提升和模式创新;以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印象为产品开发本质,通过景区氛围营造和文化熏染,从而对慢旅游地的地方文化、民族风俗进行传播,进而引导游客自觉进行传统固化视角的迁移;以目的地亲身体验和经历为产品实现形式,通过旅游产品设计和项目引导的方式,开发强调项目本土化思想,凸显产品地方感,逐渐引导旅游者完成由他者转为我者的身份转换。开发路径后期通过对旅游地的原真性、真实性保护形成完整的产品消费链,并让游客形成地方认同,进而形成慢旅游地的经典形象和品牌效益,逐渐强化游客对慢旅游地的情感依恋,最终达到体验增值和提升品牌忠诚度的终极目标。整体而言,慢旅游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慢景区——慢社区——慢区域——慢城的系列建设发展过程,城景一体是慢旅游发展的重要理念。

(二)开发要点分析

1.地方感是游憩者往往因对环境的使用(如活动的参与)而对某个地方产生各种形式的情感联结、态度和行为的忠诚。慢旅游的本质是注重游客作为一个“人”的精神需求,因此慢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高度的人格化特征和归属感,其地方感的塑造是“人本主义,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当下较热门的“原生态”一词即是地方感塑造的一种,因为原始的未经改造的旅游吸引物更易让游客产生亲切感而让他们脱去警惕的外衣,最终融入当地休闲旅游氛围,形成文化认同,也可有效避免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商业化、项目庸俗化和社区舞台化。

2.无论是慢景区、慢社区还是慢城的开发,其范围都不宜过大。慢旅游讲究个性、特色和品质,这些都需要小而精致的游憩空间和较单一的特色地方文化,过大的景区范围容易引起游客审美疲劳和文化疲劳,景点连线的复杂和冗长,产品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都会让慢旅游休闲体验大打折扣。“精致”强调旅游的品味和内涵,即景区产品或项目的设置需体现高品质和舒适度,同时注重游客的深度体验。

3.社区居民是慢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是连接供给和需求的重要纽带。从休闲慢游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慢旅游需要旅游目的地的全民参与,无论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参与,社区居民都被囊括到慢旅游开发过程的始终。对于慢社区居民,无论是慢旅游地地方感的塑造、景区管理、政策保障还是利益分配,其参与程度和形式与大众旅游相比要求更高。开发过程中过度商业化与产品原真性的矛盾调和,社区参与模式的创新是其核心节点。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最新资讯
  • 小编推荐
  • 热点排行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