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在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农村一大特色,乡村具有将各景观、田园等“串珠成链”拉动乡村旅游的作用,因此,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可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宝贵思路。 1 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规划概述 所谓乡村旅游,主要是指旅游的目的地是位于城镇近郊地域范围内的乡村,并以乡村景观和人文特色为卖点,如农业景观及产品、乡野生态和旷野景观、庄园田园以及乡村民俗等,主要满足本地城镇居民逃逸现代城市化喧闹环境的一种旅游。由于乡村旅游所依托的区域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景观生态及经济产业等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使得乡村旅游的类型、产品及其开发模式具有更为丰富的多样性。乡村旅游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乡土性和乡土遗产的多样性,其次是产品的多样性、区域地理环境组合等的多样性。对于这种多样性,要求乡村旅游规划需因地制宜,发展适宜区域发展的模式。对此:对于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从这种多样性角度出发研制相应旅游规划的规范。目前,中国各地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空间、乡村社会文化及景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给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带来了挑战,需要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基础和较为系统的体系来进行规范,从这个角度看,乡村旅游规划的规范,不宜过于粗放。于相比其他领域规划业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规划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更多的旅游规划企业目前还没有意识到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而已经具备强大产业力量的中国旅游企业,急需旅游规划这个“催化剂”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提升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鉴于此,乡村旅游规划成为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2 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规划的要点 2.1 生产型乡村旅游规划 在众多类型的乡村中,生产性乡村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应注意结合乡村的特点,应充分发挥区域斑块整合、生态修复的作用,注重功能外延,如建设以水路为主要游览路线,结合山庄水寨、捕捞区和水下长城等景观序列形成完整的游览系统,从而将区域内各节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条将生产型景观融为自然环境的特色旅游资源。同时,通过对景区的规划,创造景观优美的景观及宜人的居住环境,由此体现当地风情与特色,烘托自然乡村风貌,彰显村庄独特魅力。例如:某流域是中国水稻生产主区,该区域多个乡村构建稻、鱼、鸭共栖农田景观;在郊区或城市周边的乡村构建轮作农田景观、间混套作农田景观;在丘陵地区建立“丘上林草建好塘,河谷滩地果渔粮”立体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如该地区河谷滩地形成稻-鱼和藕-鱼特色水域区,丘上小于5°的缓坡地带种植特种水果、瓜类及蔬菜,丘上5-25°的陡坡种植桃、梨、桔、橙,大于25°的丘顶形成水保林木区布局上突出春季赏花、夏季品果、秋冬民俗体验的景观特色;在其生态经济区构建“粮(饲)一猪(牛)一沼一稻(果、棉、茶、油、菜)”农田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2.2 历史文化型旅游规划分析 对以文化底蕴和古色古香的建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规划应注意以优美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卖点。因此,在对这种资源类型的乡村进行规划时,应注重对古建筑的科学管理,促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保护建筑景观,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例如:某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历史文化名村为龙头的古村名镇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少数民族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文化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等,独具特色的景观和文化,成为当地经济的一大增长点。 2.3 综合性乡村旅游规划分析 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包括自然景观、生产景观、文化景观、体验景观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景观的动态性特征、景观的复合性特征及乡村景观资源的整合并依据乡村旅游的特点、区域自然景观、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规划和设计,例如,按照坡度、等高线从低到高进行水域和湿地渔俗文化体验与候鸟观光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平原农耕文化体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丘陵、盆地特色种养休闲农业旅游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山地景观旅游垂直开发规划设计(包括山底温泉度假享乐景观构建、山腰认知观赏与休闲疗养景观构建、山顶草甸体验休闲景观构建)。同时,也可依托当地富饶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基于其生态优势和农林业基础,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山地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产品及产业,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一流、四季多元、宜居宜游的休闲度假基地。同时,完善各类设施和服务需求,结合村庄自身特点设置社区服务驿站,包括设置各类餐饮、住宿和零售商品等功能节点以及提供交通信息咨询、旅游集散、相关交通工具租赁和维修等服务设施。 3 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规划实施建议 3.1 健全管理机制 政府应采取不同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全方位地推进我国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如建立乡村的资金管理体制以及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乡村的建设,以引导全社会扩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建设的投入。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乡村旅游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从实际出发,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化管理。 乡村旅游资源的后期维护管理应由村镇指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成立稳定的保洁队伍,负责村内道路的清扫,废弃物收集、清运和处理,保持村内干净整洁局面。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服务设施。在服务设施的配置方面应因地制宜,优先就地选材,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如道路、停车位、旅游厕所、电话亭等)以及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如交通标志和景点指示标志等),保持乡村景观整洁。此外,可在乡村范围内设置简易卫生间、休息取水点以及自行车维修站点,以方便游客需求。 3.2 强化人员培训 加强服务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各村镇可由政府组织开设培训班,普及从业人员的旅游服务知识,使其掌握规范的服务和营销技能,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此外,从业人员应加强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能为游客解说当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传闻,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应鼓励当地村民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例如,鼓励服务公司尽量雇佣当地村民参与乡村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提供就业岗位。这不仅能缓解村民的就业压力,又能给村民带来经济效益。 3.3 加强经营策划 在景区宣传方面,可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渠道,对乡村旅游亮点进行更广泛和独具吸引力的宣传,以吸引更多游客游玩。注重品牌塑造。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品,挖掘其教育性、追忆性、辅助性的元素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树立乡村标志性产品形象。加强乡村旅游内容的拓展,如定期举办地方文化节,组织学生学农游、乡村露营等特色旅游,使旅游活动的内容具有劳作性、娱乐性,增加体验性,在满足游客物质需求的同时,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乡村旅游规划研究的不断深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规划是深化中国乡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将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契机。目前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做法和理念仍借鉴于国外,我国的乡村规划既应充分吸收国外的优秀经验,又应因地制宜,按照各地的理想规划模式展现中国特色。并且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将绿色低碳和安全环保作为乡村旅游规划的首位,充分发挥乡村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全方位促进乡村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丰收。(作者:郑运红) |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