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城郊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时间:2016-11-19 16:45:30| 作者:adminbj| 查看: | 评论:

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把旅游产业当作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并相继出台支持政策。我国于 2009 年底,也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把旅游产业当作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并相继出台支持政策。我国于 2009 年底,也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近年来,随着我国休假制度的不断调整,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城市居民开始将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景观的城市郊区作为节假日休闲放松的主要目的地。一种以城郊为地域载体,以城郊文化与自然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为核心业务的新兴旅游产业形式——城郊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起来。2012年底,我国政府将“城镇化”列入未来经济工作的重点。新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建立生态文明的过程。而城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的产业形式之一,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一、城郊旅游产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功能

现代城市发展的多样化特征使城郊空间范围的界定比较模糊,但在一般意义上,城郊是指城市行政区内、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域,即城市与乡村的中间过渡地带。城郊地区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拥堵,但比乡村生活更丰富和便捷,是城乡文化互动交融的区域,拥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城郊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本质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依赖于低碳、低能耗、就业带动力较强的第三产业部门,其对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郊旅游产业是城乡互助发展和协同发展的纽带,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能够发挥多重功能。

(一)新型城镇化中城郊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

城镇化是统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及产业要素配置,实现城乡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合理化,充分发挥产业在增加就业岗位和居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的经济发展过程,其主要推动力是产业发展,重心是产业发展方式的选择和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城郊旅游产业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居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大都来自乡村,城乡资源由此可以实现双向流动,优化城乡收入分配结构。此外,城郊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和人才,不仅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为城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供资金保障,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城郊旅游产业的发展无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经济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中城郊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

新型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其人口比重的变化体现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并非只有向城市迁移这一种,也可通过城市要素向城郊村镇的集聚,促使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实现市民化,推动乡村社会形态的演进。城郊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景区管理、餐饮客房服务、保洁和绿化等均需大量的劳动力。同时,有条件的农民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观光农业,提供“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休闲服务,或从事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进而直接成为产业发展主体。这也会为面临“空心化”的乡村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创造新的经济社会体系,使“乡村在经过一个让人认为已死去的休克时期后,重新获得了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生命力。”城郊旅游产业不仅可以缓解乡村居民大规模涌入城市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使“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了可靠的载体,也使城镇化发展内化为转移人口的需求进而主动融入其中。

(三)新型城镇化中城郊旅游产业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依托特定地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逐步凝结所形成的人类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精神和智慧结晶。城市与乡村是两种不同的人类聚居载体,有着不同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也形成了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的文化。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不可避免。但城乡文化并不是对立的两面,城市在空间范围上向农村扩张的同时,也将乡村文化融入了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城郊是城市新的“形成层”和乡村城镇化的“先导区”,是城乡文化碰撞的“缓冲区”,以文化与自然资源为核心要素的城郊旅游产业为城乡文化的公平对话提供了机遇。城郊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是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回应与适应,而城市居民在消费过程中带来的信息和理念,又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创造力。这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突破传统城市化千篇一律的建设模式,对于新型城镇化具有特殊意义。

(四)新型城镇化中城郊旅游产业的生态功能

城镇作为自然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持续发展能力需要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中去考查,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近年来,近年来,城市的自然生态问题逐渐凸显,日益恶化的人居环境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置身于原始自然的美丽风光,体会惬意和安适已成为很多城市居民向往的生活状态。然而,长途旅行需要的时间和费用过多,不能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这便助推了城郊旅游产业的迅速兴起。城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因素,而从业者和当地居民由于从中获利,更强化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助于提高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机会成本,营造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城郊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归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城郊旅游产业对于自然生态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城郊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我国城郊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我国当前城郊旅游产业发展基本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尽管休闲旅游经济被许多城市列入发展规划,但其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仍处于附属地位,很难在资源上获得更多的支持,这与城市居民日益旺盛的休闲旅游消费需求存在矛盾。由于缺乏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导致产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再加上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致使城郊旅游产业陷入“未兴先乱”的局面。同时,由于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有限,加之模仿的成本和风险低且业务推广速度快,导致城郊旅游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往往采取最简单的竞争策略——低价竞争,结果导致市场价格体系紊乱。如果不能改变这种自发和无序的发展状态,那么城郊旅游产业只能是昙花一现。

第二,需求多样化与产品单一化的矛盾突出。休闲需求属于一种生活方式的需求,更强调精神的满足感,正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而我国当前城郊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餐饮、观光和农产品销售为主营业务,产品类型和服务内容单一,而且缺乏文化内涵和创意设计,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效率低下,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未能有效对接。这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城郊旅游市场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如果不及时改善,供求矛盾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并严重限制产业的发展空间。

第三,城郊旅游产业的利益分配矛盾突出。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使城郊旅游产业在利益分配上存在冲突。城郊旅游产业的利益主体涉及企业、相关机构、资源控制者和当地居民等多个方面,在产业发展中,任何一方过度看重其自身利益而实施机会主义行为,都会使其他利益主体遭受损失。在我国当前阶段,旅游业由于利益分配不合理而引发争议的事例屡见不鲜,如同一景区不同行政或部门区划导致的利益冲突。由于城郊旅游产业不同利益群体缺乏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协调机制,导致产业各方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危及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缺乏利益协调机制

城郊旅游产业尚属新兴产业,在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目前显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发展秩序混乱、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任何产业都是由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利益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并集聚在一起所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组织。城郊旅游产业具有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特征,是由多个产业部门按照由核心向外围逐层扩散构成的一个呈网络状结构的组织系统。其中,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产品部门为核心层,即在当地人文或自然景观基础上建成的景点或景区;满足旅游者其他必要消费需求的产业部门为紧密关系层,其以餐饮、住宿、文化娱乐、旅游交通及相关产品销售为主;满足旅游者非必要消费需求的产业部门以及提供基础性服务的机构为外围层,主要包括农产品供应、特产和纪念品及手工艺品的生产加工企业、提供基础性服务如银行和邮政等服务机构、为旅游地组织客源的旅行社和导游服务部门等。另外,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也是外围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责是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并为各产业部门提供相关服务。城郊旅游产业发展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多元化和目标多元化并存,属于非共同利益群体的合作形式。 因此,如果找不到利益平衡点,并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必然会导致各利益主体的“各自为政”、“各取所需”,使产业陷入无序发展的困境。利益分配不合理使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单一、竞争无序,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品位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总之,为保证城郊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种能够有效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结构,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各利益主体的目标一致和激励相容,营造一个互惠、稳定的产业利益相关者共生系统。

三、促进城郊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策略

城郊旅游产业作为促进现代城乡文明交融和共同进化的主要途径,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协调各利益群体的关系。而新型城镇化是经济资源的再发现和分配机制再调整的过程,也要面对由于利益调整所引发的矛盾和体制问题。因此,为促进城郊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需要在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发展策略。

(一)明确产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目标,促进各主体的合作共赢

城郊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目标、社会文化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不同目标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异,而且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如,在产业发展初期,,城郊居民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扮演着生态环境维护者的角色; 而企业对生态环境目标的关注明显不足,只有环境问题影响到经济利益目标的实现时,企业才会转而成为环境维护和治理的主要力量。但城郊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完全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拥有共同的目标。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JohnKenneth Galbraith)在《经济学和公共目标》一书中批判了传统经济学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目标的观点,提出了以关心人为标准的“公共目标”的观念,并指出“公众接受的计划目标”是“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城郊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基础是拥有明确的能够得到群体识别并认同的公共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很难依靠产业经营者的主动参与,而需要处于城郊旅游产业组织外围层的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资源分配者和市场秩序的调节者,行业协会负责企业和从业者行为的指导和监督。处在起步阶段的我国城郊旅游产业,需要政策和行政手段保障其平稳发展。应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制度安排,规范产业行为,将利益相关者各自的现实目标整合成为公共目标,使利益相关者将彼此之间的行为作为正外部条件,在实现自利的同时实现利他合作,引导城郊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能够互惠、共赢,促成产业组织系统一体化结构的建立。

(二)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在城郊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规范作用

明确公共目标是有意识地设计并创造行为规则的过程,属于正式制度范畴。而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伦理道德、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正式制度通常必须由非正式制度加以补充和发展,两者共同决定经济绩效。”与生产活动和财富积累有关的价值观念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向和程度的主要因素,物质资本、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如果疏离非正式制度,其配置和创造财富的能力都会受到束缚。城郊的社会关系通常有三种:一是以姻亲、血缘为主的先赋型亲缘关系。二是以乡邻、熟人为主的地缘关系。三是因资源短缺而构建的业缘关系。在城郊社会中,代际间流传的行为准则和经过沉淀形成的道德体系,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信心基础,可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道德体系是通过相互的信任机制执行的,并在重复交易中转化为博弈规则,最终成为互利交易得以进行和经济增长得以实现的主要保证。因为重复博弈会抬高欺骗的成本,所以城郊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在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下通常会自觉规范交易行为,合理安排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而维护自己的声誉以及在产业组织内的地位。另外,非正式制度有利于增强交易各方的信任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组织效率。非正式制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相渗透、相互制约,是一种互动与耦合的关系。在城郊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非正式制度对于发展秩序的稳定和发展质量的提高具有明显作用。

(三)充分发挥城郊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优势

产业集群通常是在特定领域中,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与产业联系密切的大量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的具有协同效应的产业组织形式。城郊旅游产业就是一个由众多利益相关者按照业务关系划分为核心层、紧密关系层和外围层的产业组织,公共目标是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基础,非正式制度增强了合作互信,因此,城郊旅游产业具有典型的产业集群特征。城郊旅游产业依托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其发展空间相对集中,与产业集群在地理空间上集聚的特征高度契合。同时,城郊旅游产业提供的产品是一种综合性产品,既包含物质要素,也包含非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效组织与搭配,仅依靠拥有单一生产和服务能力的个体难以做到,需要众多独立且能力互补的企业和关联机构或个人来共同完成。市场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能够带来可观的产业收益,会使产业集群内部各产业主体通过专业化分工所建立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定和紧密,产业集群也会因此呈现良性演进态势。

(四)开发特色休闲旅游产品

城郊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在特色和休闲两个方面。城郊旅游产业的主要消费者是城市居民,城郊之所以能够吸引城市居民,主要原因在于城郊自然景观和生活习俗与城市之间存在鲜明差异,而城市居民除了追求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观感上的满足之外,还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因此,如何为消费者提供特色休闲旅游产品是城郊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城郊特色根植于城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之中,因此,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和文化资源,避免浅层次开发、低水平开发和不恰当开发等现象。城郊居民是城郊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他们熟知当地的文化传统,积淀了宝贵的生活智慧,并对区域资源充满了感情,这是城郊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形成和保持特色的可靠来源。但城郊居民在休闲消费需求的把握和产品开发的能力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需要产业实践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的知识和经验来弥补,将城郊特色转化成可满足观光、体验、度假、运动、娱乐等休闲需求的不同类型和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同时,应赋予城郊旅游产品时代特征和内涵,提升产品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通过城郊居民与产业经营主体间的合作,既完善了产品的结构,又增加了产品组合的多样性,更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供相对完整的城郊旅游体验,实现需求与供给结构的相互协调。

(五)带动新型城镇化“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Smart Growth)是从美国兴起的与城市空间向周边地区蔓延趋势不同的城市增长理念。这一理念倡导“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设计思想,提倡城市社区重塑人性化的富有特色的城镇生活氛围,注重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周边农田的保护,主张为城镇居民提供多样性的选择。城郊旅游产业所创造出的游憩空间为提升城市生活质量,使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向多层次、多种类方向发展,同时也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德国科隆通过把城郊生态用地和生态系统建设成为生态走廊,促使农业、林业和休闲旅游业等在城市空间内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城市生态的平衡发展。法国巴黎通过实施“区域绿带计划”推动“绿色旅游”,将自然和文化的保护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构建了完整的城市与城郊和谐发展的空间生态系统。“精明增长”是以科学的城市规划为前提,平衡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这种“精明”最终要体现在城市土地的使用上,因此,编制科学的土地规划是实现城镇化“精明增长”的关键。城郊地区是由农村向城市逐步过渡的连续统一体,土地使用结构的配置要考虑城镇化水平和主体景观特征,维护城市空间配置的和谐度。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精明增长”,需要各个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无序走向有序,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对此,政府应通过制度和政策来调节诸多关系,保障城郊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最优发展。

城郊旅游产业的发展使零散状态的城郊居民,以组织化或集体形式参与其中。市场意识和商业意识的强化促使他们向外寻求经济合作,经济边界的开放使城郊社会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城郊居民的生活因此进入了更大的社会体系中。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在改善城郊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会使他们更加珍爱祖辈留下来的文化传统和自然风光,民间文化的传承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也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实现同步发展,使作为发展主体的人与发展的最终成果成为和谐统一体,这也应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意义所在。

作者:张振鹏(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最新资讯
  • 小编推荐
  • 热点排行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