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多维视角看中国休闲二十年

时间:2016-10-07 10:16:35| 作者:adminbj| 查看: | 评论:

摘要: 魏小安:身兼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等多项职务。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休闲经济的发展,组织成立 ...

640.webp (1).jpg

 

魏小安:身兼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等多项职务。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休闲经济的发展,组织成立休闲标准化技术组织,主持制定并发布休闲领域的国家标准数十项,主持多个国家和地方休闲规划与项目咨询,出版《中国休闲经济》、《休闲产业经济学》等多部休闲类专著。2014年7月当选“中国休闲30人”。


□ 主讲人 魏小安


从1994年开始施行双休制,到今年刚好是一个完整的20年。


中国休闲的三个转变


休闲度假在中国是新事物,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现在很受关注。应该说中国现在已经到了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一个关节点。

休闲是两个字,一个是闲,就是要有时间;一个是休,就是怎么去消费这个闲。


实际上对于休闲这个概念,从文字结构来看,“休”是人倚树的状态,“闲”是门内有树的场景或者是门中望月的场景,这需要一个庭院,需要一个环境,需要一个相应的心境,最后升华到一种意境。古人就知道休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其自由自在的内涵,我们更应该从节日旅游的疲于奔命上升到逍遥休闲的人生境界,以全面提升生活质量,这是对休闲度假产业的一个基本要求。


如果从时间维度上划分,休闲有小闲、中闲、大闲。小闲是八小时之外的日常闲暇,是一天中的三分之一;中闲是大周末,是一周中的三分之一;大闲是法定假日和带薪假期,是一年中的三分之一。休闲是围绕着生活中的三分之一在做文章。


从空间维度来看,第一是家庭休闲,这是休闲空间的基础;第二是社区休闲,这是休闲空间的放大;第三是城市休闲体系,这是总体休闲空间的延伸;第四是环城市休闲游憩带,这是休闲空间的拓展,现在基本上每一个城市的周边,环城市休闲游憩带大体都已经形成;第五是乡村休闲,这是休闲空间的发散;第六是异地休闲,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光,实际上准确地说是异地休闲的概念,包括一部分度假,都是休闲空间的辐射;第七是网络休闲,通过虚拟空间的各种游戏消磨时间;最后是互为空间,形成完整的休闲空间体系。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划分,休闲大致有两类,一类叫作积极休闲,一类叫作消极休闲。积极休闲包括旅游、度假、文化、体育活动、看电影等方式;消极休闲,即睡懒觉、喝大酒、打麻将等,这也是休闲方式,甚至是多数人目前的休闲方式。我们要倡导积极的休闲方式,尽量弱化消极的休闲方式,只有这样才可能把休闲度假产业培育起来。


旅游是休闲的主体,但不是唯一,休闲的方式很多,旅游现在来说是主体方式,但是休闲再进一步发展应该形成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比如说休闲的住宿、汽车、服装、食品等。


二十年来,我国休闲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变。


第一是生活形态的根本变化。休闲改变人类生活,休闲促进和谐发展,形成了新的消费观念。原来我们说工作是为了生活,工作首先是谋生,但到了21世纪,如果说工作的目的还是为了谋生,这显然不符合社会的理念。


第二是产业形态的重大变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现在一直在讲产业结构调整,结构到底怎么调?我认为调结构必须抓旅游,抓旅游重点是抓休闲。到现在为止,休闲的产业形态基本形成。相关数据证明:“一个人的休闲,就是另外一个人的就业。”另外中国旅游发展到今天36年了,旅游再继续做原来传统的单一观光旅游已经不够了,需要休闲产业发展。


第三是社会形态的全面变化。休闲领域是以人为本的典范,休闲是生命质量的提高。以人为本就是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构造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就是构造新的生活方式。实际上积极休闲形成了社会的再生产,一方面是文化再生产,一方面是人的素质的再生产。休闲是人类几千年的追求,到今天也是如此,大家都在追求休闲,希望在休闲中得到新生,同时休闲又形成了一种民族的特色,每个民族对休闲态度不同,方式也不同,达到一种新的世界融合。


十个视角谈休闲


今年是我国施行双休制的第二十个年头,以下从10个视角来看休闲发展的二十年。


历程视角


有闲、有钱、有条件,这是休闲发展的三个基本因素。第一,关于闲:1994年双休制施行,这是中国休闲时代来临的标志;1999年黄金周开始,2000年旅游形成井喷;之后又调整了两次假日制度,到现在中国人一年总的休假时间是115天。加之现在又在呼吁带薪休假,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落实了,应该说中国的假日制度在国际上属于中等偏上。第二,关于钱: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1994年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财富增长,个人收入提升。第三,关于条件:农家乐大批产生,休闲设施逐步建设,度假区逐步建成。1996年是“中国度假休闲游”主题年,官方正式提出休闲这个概念。


从学术角度看,二十年来,学界的休闲研究意识已经跟进,并形成了一套休闲研究发展体系。但是现在要着重研究休闲经济,研究休闲产业。


从活动角度看,1999年在杭州开了一次中国休闲高峰论坛,这是业界和学界结合的深化发展。2006年,第九届世界休闲大会和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杭州召开,这一年堪称中国休闲年。


从组织角度看,2009年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成立,标志着一个新型的推动方式和力量的组合。


从产业角度看,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休闲项目的普遍化,休闲产业的普及化,以至出现了一种认识,叫作中国旅游正在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转化。


从政府角度看,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三次提了休闲,第一次叫作培育新兴产业,第二次是与社区并列,第三次提出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民休闲旅游纲要》,这个纲要的出台,可以说,从上到下把休闲产业的推进方式和一些政策性的要求都提出来了。


生活视角


生活的视角也是消费的视角,也是市场的视角。休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也就是说总有人在休闲的状态之中,总有人在休闲的各种方式之中。


休闲从贬义到褒义,这是革命性的变化。自古以来闲就不是个好词,在农耕时期,勤劳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人们无法容忍“闲”。随着农业经济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发生变化,现在强化休闲就是根本性的变化,这实际上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从个人来说,休闲是自我实现的重要条件,生活的重要意义在于自我的实现,如果没有休闲生活谈何自我实现。


从社会来说,休闲是家庭和谐的重要方式,休闲是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休闲是大同世界的终极形式。


从科学研究来看,往往是人在闲暇的状态时创造力才最强。


所以说,休闲最终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国民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休闲将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要素,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


产业视角


满足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多样化安排,并促进最佳配置的供给体系,就是休闲产业。


第一,休闲产业的三个核心:时间、方式、活动,即什么样的时间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与什么样的活动。休闲的内在追求是心态、体验、自由。第二,休闲产业的三个支柱: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和观光旅游不同,观光旅游的核心是景区,没有好景区就没有市场,休闲就是总有一款适合你,总能找到玩的东西。休闲不是一个简单的部门,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而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


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第一阶段追求规模扩张,目前中国基本处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追求品种丰富,目前有一些地方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了;第三阶段里追求特色发展,中国与这个阶段还有一定差距。


城市视角


城市的空间生活是在转换的,第一空间是家庭场所,第二空间是工作场所,第三空间是城市的休闲场所,第四空间是第二居所,第五空间是网络天地。这些空间都在变化,包括城市本身也在变化,比如说拉斯维加斯一开始是赌城,后来从赌城到玩城,这样一来,一家男女老少都可以去,各得其所,这是20年以来拉斯维加斯发生的根本性的转换。再比如说巴黎的塞纳河,到了休假季,绝大部分人在休假,但是毕竟还有人不能休假,所以这个城市有了一个创意,在塞纳河的两边放上假棕榈树,铺上沙子,摆上沙滩椅,一到下班的时候,无数人跑到这里来晒太阳,这样就把塞纳河当成一个海滨,结果倍受欢迎,这都是城市空间和生活的转换。


休闲发端于上古时期,孕育于前工业化时期,但在工业化时期被边缘化,到后工业化时期则大行其道。后工业化的城市一定会向休闲城市发展,也可以说,城市的休闲功能培育和休闲环境建设将成为下一步城市发展水平的判断标志之一。早在1923年世界建筑师年会形成的《雅典宣言》中就提出,城市的四个主要功能是居住、工作、交通、休闲,城市的聚集化恰恰突出了休闲的必要性。在这个大背景下,休闲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休闲的发展成为各个城市共同注重的工作。


但在实践中,也同样存在着误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只注重硬件建设,忽视城市能力的建设;二是只注重景区建设,忽视城市环境的建设。中国现在进行的城市化,可是说是史无前例的,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大型城市,还是西部地区的小城市,变化都是日新月异。按照实际生活水平来说,现在比以前高了很多倍,可是幸福指数并没有增长,快乐感觉也没有增加。如果说过去三十年城市的发展主要在硬开发,今后能不能把重点转移到能力与环境的建设方面?尤其是在休闲方面能不能学学古人,从从容容做点事情?


区域视角


可供休闲的区域分为旅游区、度假区、休闲区三个部分。


第一是旅游区,指以观光景区为基础,逐步形成的旅游产业聚集区的概念。中国的休闲度假没有真正起来,虽然市场需求很猛,但很多需求转向景区了,实际上并不是对景区的需求。比如说黄金周的时候大家总觉得不能再憋在家里,得出去走一走,没有其他地方好去,只有往景区跑,实际上这是观光对休闲的一种替代,这种替代是不对的。


第二是度假区。严格来说,中国的观光资源非常丰富,世界一流,而且观光产品的消费有一个特点,可以容纳大客流,但是由于我们缺乏一流的滨海度假区,中国人的很多度假需求都跑东南亚去了,再从东南亚延伸到南太平洋,巴厘岛、普吉岛、马尔代夫等地。实际上,中国丰富的度假产品有两样,第一是山地度假,还有就是温泉度假。温泉作为休闲区是立得住的,中国的山地度假也很有前景。


第三是休闲区。国家休闲区以满足国民旅游休闲需求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为主要诉求,生态环境良好,区域面积较大,有当地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休闲度假设施和活动项目,容易形成服务集群,产生较大的市场吸引力。


文化视角


休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更高级的追求,同时休闲需要文化支撑。


文化休闲业态具有多样性。第一是游戏产业,包括棋牌、游乐园、游戏机、网络游戏等;第二是娱乐产业,涉及电视、广播、歌舞厅、城市秀场、唱片工业、无线网络音乐、旅游演艺;第三是品尝产业,餐和饮是无限丰富的,并且是有文化的;第四是观赏产业,如戏剧、电影、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等;第五是阅读产业;第六是养趣产业,包括花鸟鱼虫、宠物、扩展、收藏等。


研究视角


应该说目前休闲研究成果已经很丰富了,也有了一批休闲研究机构。但是当下多数研究机构研究者读书少,上来就套用模板做项目、做规划、做策划,这种套用的结果是不好的,一方面在知识的积累方面,没有多少进步,另一方面,在理论的提升方面,也谈不上多少进步,只是在一些技术环节上有进步。从新世纪的新要求来说,理论需要创新和发展,不仅是实践的需要,就理论自身来说也需要创新和发展。


规划视角


做一个休闲区域的规划和做一个旅游区的规划,这是两个概念,可是现在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用旅游规划套用在休闲规划上,实际上这是对项目不负责任、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建议休闲规划减少同质化现象。


一定要从休闲特点出发,休闲慢,休闲缓。比如说到一个地方,观光急匆匆就过去了,也不会注意细节,而休闲一般会停留几小时,两者的细节规划差异就很大。所以情景规划中内容、功能、空间、时间四个方面都要涉及,要把相应的休闲内容、休闲生活场景复原出来。对于休闲度假类项目来说,体验设计是第一位的,就是真的让人觉得舒服,包括视觉设计、听觉设计、嗅觉设计、味觉设计、触觉设计、运动觉设计等。


服务视角


休闲服务很大程度上有一种戏剧性,就是接受服务的过程就感觉很舒服。


要倡导服务文化,比如说同样是排队,中国的排队方式和国外的排队方式就完全不同。我们去迪士尼,排队是最头疼的,因为要想在迪士尼玩得过瘾需要花费好几天,要排一天队才能玩三四个项目,大队排着,没人理。但是国外的排队方式完全不同,工作人员会尽一切办法来减缓游客的烦恼。这就是休闲中的服务文化。


发展视角


休闲的发展要给当地人带来利益,才可能形成友好社会运行体。休闲度假发展应当成为各个部门工作新的增长点,成为各个地方新的发展点。


休闲时代的旅游转型


关于休闲,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什么叫休闲?人之初,性本玩”。朱厚泽也说过一句话:“古人总是讲玩物丧志,现在要研究休闲,需把这句话翻新,叫作在玩物中壮志,在休闲中新生。”


从消费发展阶段看,求温饱的时期主要解决“吃、穿、用”的问题。进入小康时期之后,要形成新的概念,“住、行、游”,住是房地产市场的培育,行是交通体系的培育和汽车产业的完善,旅游是小康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到中等发达时期,就是更多的精神消费追求,是“文、体、美”的概念,这是休闲消费普遍化的时期。到发达时期,就是“多、新、奇”的个性化消费时代。目前中国的特点是融各个阶段于一体,各种休闲方式丰富多彩。因此,休闲是中国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发展。

休闲时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做好以下五个转型。


第一是产品转型,从比较单一的观光型向复合型发展。即观光、商务、度假等各种旅游产品综合配置,摒弃传统的把观光和休闲相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二者是互相兼容,共同促进。


第二是市场转型,小闲对应本地市场,中闲对应周边市场,大闲对应远程市场。不同年龄的需求对应不同的休闲空间,不同层次的需求对应不同的休闲设施。需要我们切实树立大市场的观念,全面开发大市场。


第三是管理转型,从旅游部门管理到协同管理,从旅行社管理到旅行业务管理,从星级饭店管理到流动住宿管理,从旅游景区管理到旅游吸引物管理,从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从行业管理到公共管理,从国内管理到国际协作。


第四是城市转型,这几年,一些城市提出建设休闲城市,各个城市都在强化休闲功能。休闲城市应达到这样的要求:在城市生活中,休闲活动普遍,具有丰富的休闲设施;休闲产业在城市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形成品牌,并构成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休闲城市要符合宜居城市、人文城市、特色城市、和谐城市等多元要求,环境适宜人居住,具备欢迎外来者的人文精神,本地传统文化挖掘到位,最重要的是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


第五是发展转型,即按照国务院31号文件的要求,推动产业融合,构造大旅游体系。在发展中,旅游应主动融入中心,纳入主流。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说旅游服从大局,后来说旅游服务大局,实际上无论服从还是服务,都意味着旅游是边缘化的。现在要讲旅游融入大局,构造大局。这个大局观的转换,就意味着旅游就在中心,就是主流。一是服务工业化,二是促进城镇化,三是推动国际化,四是拉动新农村建设。在这样的格局中,旅游自然就是中心工作和发展主流。


文字整理:邢丽涛

摄影:杨亮


对话:休闲就是“过好日子”


□ 本报实习记者 邢丽涛


记者:您认为倡导休闲度假的意义是什么?


魏小安:树立休闲概念,明确休闲经济,培育休闲产业,是近年来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所蕴含的意义,也许再过若干年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体会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休闲是从来没有地位的,一提起休闲,就是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从而形成了一种主流价值观。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在“火红的年代”中,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影响,到现在还普遍存在。比如,国家规定了带薪休假制度,但是,多年来这个制度始终落实不好。即使人们有时间,也不敢提出休假。因为一提出休假,人家就以为你的工作干得有问题,或者是闹情绪。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从心里来说,每个人都非常盼望休假,但是谁也不愿意主动提出休假。所以如果想在中国发展休闲,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休闲,无处不在。古人说: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又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著书。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现代人又都很忙,往往不知在忙什么,使生活很没有质量。如果能够得闲空,有闲心,用闲钱,读闲书,做闲事,养闲趣,岂不是一种好活法?


记者:休闲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魏小安:目前,休闲应该说是三分之一的城市生活状况。每年115天的法定假日,加上带薪休假的落实,这是一百二十几天,相当于城市生活的三分之一。这样,就不应当把“休闲”简单地理解为偶尔玩一次,而应该理解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休闲上,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是形成了三分之一的生活方式,二是三分之一的消费模式,三应当是三分之一的社会资源分配,四是也应该形成三分之一的产业倾斜。如果从这四个角度来定位,怎么强调“休闲产业”都不过分。只不过还是有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在起作用。三分之一倾斜到玩上,国家还成何国家?三分之一倾斜到休闲上,经济建设怎么发展?很多人肯定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里忘了一些根本的东西,就是辛辛苦苦搞建设、做休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目的就是让大家过好日子,提升大家的幸福感,这就是休闲的判定标准。


记者:怎么来理解休闲产业?


魏小安:“休闲产业”四个字,首先是“闲”。“闲”是什么?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时间,不能自由支配这也不叫闲。比如,很多老年人在家里,时间有了,但是一天到晚忙家务,不能自由支配,也不能说闲。“闲”准确地来说,应该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个方面理解,闲应该是一种意境,这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实际上中国文化里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比如:偷得浮生半日闲、一闲对百忙等等,这都是闲跟忙的对应关系。


闲首先应该是悠闲,古代培养出很多这种文化意境,这也是一种消费意境。第二是适意,有悠闲有适意,所以才构成一个词叫闲适,只讲有时间也不行。或者说,只讲时间是在休闲的早期阶段,休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讲意境。


第二个字是“休”。时间是需要消费的,“休”就是消费时间的方式与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消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消费的过程中注入什么内容,也是社会进步与发达的一个标志。“休” 和 “闲”加在一起,反映出一种文明。


第三个字是“产”。“产”的基本意思是经营,从社会整体角度来说,百分之百绝对化地强调经营性,恐怕也有偏颇,休闲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但是,从根本来说,对于“产”的理解,应该是经营性的。不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也不可能满足大规模的需求。


第四个字是“业”。“业”就是一定要达到规模。只有一、二家,三、五家,十家八家,也说不上是一个“业”。要形成一个行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所以“产”、“业”这两个字结合到一起,实际上是描述供给的总体。总之,“休闲产业”这四个字既反映了需求,也反映了供给。这样来把握,尤其是从这个“业”字来说,就要求我们适应需求,形成比较大的规模。这样作为一个行业才能立得起来。


记者:您认为近二十年来我国休闲产业发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魏小安:近年来,我国休闲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级政府对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的力度加强了,很多地方都下了比较硬的规定,要全面落实,一些企业也开始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这和假日旅游的井喷式发展有关系,和各地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更有直接关系。


而我认为这二十年来,中国休闲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对休闲态度的变化。休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毕竟还是一种新的现象,对我们来说也还是一种新概念。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是普遍性的现象,这是后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休闲真正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应该是从工业化时期开始,到了后工业化社会,休闲就变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常规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可是作为中国来说,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在这方面,学习和引进应该是第一步的任务。下一步则应该是消化、吸收和发展。


休闲要发展,首先要培育需求,这也是作为一种消费政策的体现。现在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但是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从深层次看,休闲不仅是经济现象,更重要的是人文要求,进一步是人权要求。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最新资讯
  • 小编推荐
  • 热点排行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