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未必能搞乡村旅游;但能搞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符合美丽乡村的条件。 “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我只所以说是概念,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真正符合这两个概念、得以落地实施、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应的完美案例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概念上讨论这两个国家方略,或者说是两大工程。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的初衷和目的均不同: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显然是想让农村人过上城里人比较舒适、富足、现代的生活;而乡村旅游则恰恰相反,其本质上是想让城里人暂时脱离喧嚣、污染、糟糕的城市环境,到乡村享受宁静、闲适、纯净、自然的生活,提高生命质量 故从常规考量,其建设开发途径必须是有所区别的。但从城乡一体化来讲,二者又是并行不悖的,我只讲一句话便足以证明这一点,那就是:美丽乡村未必能搞乡村旅游;但能搞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符合美丽乡村的条件。
“美丽乡村”脱胎于“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十八大”提出的概念。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强调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明确提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位一体”理念。 请注意,这其中包括文化和生态建设,尤其是“生态文明” 建设很快上升为一种执政理念。 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沿着这一思路,习近平于2013年7月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请注意,这里又提出了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按照“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当然是在解决好温饱,即生存问题后,进一步解决生态、生产、生活,乃至生命质量问题,这里暗含着一个“五生”概念。 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旨是让农村人过上城里人一样的舒适幸福的生活,但生产必须是予以考虑的。而我在下面论及的乡村旅游问题则恰恰相反,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城里人摆脱城市糟糕的环境,短暂在乡村休闲和生活,亦即旅居,解决的是生活与生命质量问题,当然可能还有文创类的生产。 我之所以摘出了“文化”、“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五生”几个概念,是因为在下边我要提及,姑且撂在这儿,我们一会再接着讨论。
搞“美丽乡村”不能只搞“村容整洁” 调研发现,大部分的“美丽乡村”工程都在搞基础设施,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好像成为一种形式化、制式化的东西。事实上,但凡是政策性、行政命令的事情,往往被我们搞成一场运动,而运动搞到极端,又往往形成一场浩劫。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从“五四”运动砸孔家店到文革,莫不如此。 现状是:有的在修路铺桥、架电线、建厕所;也有的在搞美化工作,如:栽树、种花、建花园;个别稍先进的农村也在刷墙、彩绘。这样的美丽乡村唯独忽略了文化和生态,以致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乡村几千年来形成的文明得不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这既包括物质的遗迹、遗址、遗存和遗物,也包括一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当然也有乡音、乡土、乡情和乡礼。 美丽乡村是一项幸福事业,“村容整洁”只是最基本、最浅显的要求,太过于表面了。环境的本底应该是生态,当然还有足以支撑村民生活的产业,以及乡土文化。这些因素的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幸福指数的问题,据说某个世界性机构曾统计出,尼泊尔的幸福指数最高,这显然过分夸大了文化层面的精神因素,但却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 环保部披露数据也许更有几分可信度:目前中国城市的人均能耗是农村的3倍。目前的乡村虽然没有城市的收入高,但农民享有城市用货币无法购买或成本很高的另一种福利,这就是人类幸福生活所需要的真情、健康、清洁空气、宁静和生态化食物等。从生态文明建设看,乡村低成本、低消费、低能耗的幸福生活模式,恰恰是需要倡导的新生活方式。 以上这番话,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美丽乡村的本质。我曾在几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庄走访,不客气地讲,不少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者们(如果说有规划的话)是随意的、初级的、形式上的,这种规划对于原住民,有点自娱自乐的味道;对于上级,那就是听喝声、摆样子、应景儿的;说得苛刻一点,有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为了骗取国家的政策性补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美丽乡村建设的执行者们,如果一味地上行下效、亦步亦趋,没有点创意,不搞点文化特色,势必又会搞出“千城一面”之外的“千村一面”。 更可恨的是,有的美丽乡村补贴动辄千万元,而我们的政策执行者们就这样轻率地用在了做表面文章上,他们所做的事情,仅仅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的第四项——村容整洁,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两大硬件,没有产业支撑,便无从谈起;对于 “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两大软件则更是遥不可及。 而即使满足了这5项,也仅仅是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时过境迁,有些要求已经不再适应。
切勿用建设美丽乡村的方式搞旅游 当下乡村旅游已经兴起,乡村旅居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这既是解决城里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问题,也是为乡村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生态和文化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上面说过,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的受益群体时完全不同的。农村人所喜欢的公园化、园林化、城市化的环境,恰恰是城里人不喜欢的;城里人回归乡村是因为乡村有城里没有的自然生态和传统农业文明,城里人在追逐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古朴纯真,安宁稳定,恬淡静谧,原汁原味,知足简单,形神有序,节奏舒缓的生活环境。 对于这种生态环境的描述,习大大已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种乡愁在于:乡村是千百年来人们耕读生活的栖息地,寄托着乡民居住、劳作及崇文、敬天、祭祀等宗法关系与情感。乡村真正的价值是中国文明、文化之根,古村落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密码,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仍存活的文明形态和文明历史。 然而,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已不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家为了完成一个目标、一个政绩,在拼命往一个模式上套。河北保定西北方向十几公里处有个一亩泉村,原来是保定的城市水源地,现在泉水已经干涸,但此地文化沉淀厚重,南水北调工程就在村口;且交通区位和市场区位都比较理想,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文化,结合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搞乡村旅游,但当地非要搞美丽乡村。即使要搞乡村旅游,也在套用美丽乡村的模式。这势必造成乡村生态与文化环境的又一次破坏。 陕西阳泉有个董家寨村,为了讨当地村民喜欢,硬把千年古驿道的石板路,以及留下的深深的车辙覆盖上了混凝土。这种情况如果再继续恶化下去,乡村传统文化真的是没有了着落,这样的美丽乡村建设干脆就不要谈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搞得好完全可以成为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它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乡村性。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有别于城市旅游,它是以浓重的乡村性来吸引广大游客的。二是差异性。乡村旅游的主要客群无疑是城市居民,其追求的是迥异于城市的乡村环境。 乡村旅游搞得好,完全可以成为美丽乡村,现成的例子比比皆是,婺源李坑、浙江西塘、苏州周庄、安徽西递、兰溪诸葛村、湘西凤凰、浙江乌镇、苏州木渎古镇、云南和顺古镇,等等。总之,一句话,仅仅搞环境整洁概念上的美丽乡村,会消亡了文化、破坏了生态,更别谈旅游收入支撑,这样的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是南辕北辙。 其实,从人类的最终追求看,城里人和乡村人毕竟有共同的追求。这就要求:传统乡村文明与生态不能形成疏离,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的最终目标不应相悖。
|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