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栋:村镇如何挖掘和保持传统建筑特色?

时间:2017-08-11 23:02:08| 作者:adminbj| 查看: | 评论:

摘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传统养一方风情。这里所谓“传统”,是相对于一个特定地域而言的,离开了一定地域,传统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建筑一定是依托在特定地域和人文环境里“生长”起来的,因而呈现出特定气质和布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特色”。 ...

 

 

保持传统建筑特色的三大理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传统养一方风情。这里所谓“传统”,是相对于一个特定地域而言的,离开了一定地域,传统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建筑一定是依托在特定地域和人文环境里“生长”起来的,因而呈现出特定气质和布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特色”。当下,村镇建设进入新一轮高潮,各地政府也在纷纷强调要走“特色路线”。对此,笔者建议,要打造特色村镇,一定要结合当地传统建筑特色综合考量、理性思考,切勿盲目跟风。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对“传统建筑特色”和“特色村镇”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再认识。

 

从村镇形成的普遍规律上来说,建筑的丰富性是最重要的特征。

村镇传统建筑的丰富性是由我国地理环境的丰富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共同决定的。正是后者与前两者的高度契合,使得传统建筑不但形式丰富多彩,而且结构科学合理。

与西方以几何形为主的建筑设计理念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的中国村镇没有规划,没有布局,却自然繁衍发展了几千年。它们依靠的正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引导。人们注重人伦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合理利用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从而创造出了丰富的建筑形态,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特色。

广西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湿热。于是人们因地制宜,创造了干栏式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房屋,用于居住;下层是杆栏支架,支架所围合的空间则用来饲养牲畜。这样的房屋不仅便于通风除湿,还可避野兽毒虫。再比如黑龙江地区的讷河鄂温克族居住区,其传统民居“撮罗子”颇为“奇特”,是一种用桦树皮、鹿皮围裹着松树杆支撑起来的圆形窝棚。这种“窝棚式”建筑,突出体现了大山林里少数民族别具一格的传统特色。这种“特色”,在其他地方是难觅踪影的。

传统建筑的丰富性,给了我们一个多彩的世界。在村镇建设中,我们需要做的是维持甚至增加这种丰富性。而近年来,某些意欲对全镇、全县乃至全省的村镇建筑实施统一“整治”的极端做法,不是在建设,是在破坏。它不仅破坏了建筑的丰富性,也破坏了村民们的生活。

 

从村镇建设的基本目的上来说,建筑的适用性是最本质的功能。

网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在村镇建设中,往往也出现了这种类似的现象。很多村镇建设,都只是为了发展而建设,为了项目而建设……于是,好好的地方却出现了许多不中不洋的建筑。显然,这绝非我们的建设初衷。这不仅造成了巨大资源浪费,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村镇的传统形象。而要从根本上纠正这种“不正之风”,首先就必须纠正大众对建筑基本功能的认识。

国际知名建筑师约翰·波特曼说过:“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千百年来,我们老百姓建房子首先是为了满足居住的需要。这里的居住对象,主要是人,当然也包括马、牛、羊、猪、狗、鸡“六畜”,还包括天、地、君、亲、师等诸神灵祖先。居住是建筑最主要和最本质的功能,是村镇居民的基本所需。但如今有些村镇也在盲目地学城市,建一些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建筑。

村镇建筑是建来用的,不是建来看的,里面必须有鲜活的人和生活,有传统文化的存在。由这样的建筑组成的建筑群落,才能体现一个地域的人文性格,形成一个地域的人文氛围。否则,个性丢了,所谓“特色”也就沦为了空谈。

 

从村镇发展的趋势上来说,建筑的传统性是最优先的选择。

我们可以大胆预见,未来村镇建筑的主流和方向,一定是充分吸收了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并融合了当代科学时尚元素的建筑,换言之,就是传统性与现代性兼具的复合型建筑。

毫无疑问,村镇建筑是塑造地域独特性、形成地域特色的重要因子。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理念都会在村镇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这种应用不是全面的替代,而是有选择的继承。毕竟,传统建筑所体现出的和谐的美学精神、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都是无法取代的。只有继承传统,才能让村镇建筑恢复其建筑本身的价值,才能让村镇的独特魅力得以形成和展现。

 

关于村镇传统建筑的三个观点

社会快速发展向前,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新时尚,也摒弃了许多老传统。当下,广大村镇也在发生着这样的变化。但是,传统村镇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源头和根基,我们不应也不能过度破坏。因此,在村镇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有遵循、有坚守,在弘扬现代文明的同时,更要保留传统文化。

传统建筑文化,是构成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基本要素。

当前,村镇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热闹的背后,还应该有冷思考:美丽乡村究竟应该“美”在哪儿?特色小镇究竟应该“特”在哪儿?当然,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必须达成共识的,那就是传统建筑文化必须成为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基本要素。

在传统村镇里,有许多东西是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沉淀下来的,是属于村镇自己的、不可复制的。如果将这些东西破坏掉、摒弃掉,美丽乡村的“美”和特色小镇的“特”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尤其是当村镇肌理一旦被破坏,整个村镇都将濒临“险境”。

 

传统建筑的价值,绝不仅限于建筑本身。

村镇建筑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存智慧,也体现了居民的生态观、文化观和宗教观等。因此,传统村镇建筑的文化价值绝不仅限于建筑本身,还体现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活。它们是真正的“凝固了的音乐和语言”。

浙江省永嘉县苍坡村位于风景秀丽的笔架山下。一开始,当地人就引入“文房四宝”理念来布局村庄的建设。于是,村里就真有了“笔墨纸砚”:走进村庄,我们可以找到笔架山下的“笔街”、端头打斜的条石做的“墨条”、3000余亩平畴的“纸”以及池塘做的“砚台”。整座村庄文气盎然,别有一番意蕴。这就是传统村镇建筑的魅力所在。

反观当前的村镇建设,却普遍存在一个大问题——许多人已经完全舍弃了传统建造理念和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不是因地制宜地去建设,而是简单地搞拿来主义、盲目地照搬照抄。如此,便对村镇建筑的原生性进行了严重破坏。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建设。我们的建设应在保护村镇建筑的原生性基础上开展,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护村镇传统特色。

 

提倡传统建筑,并非要拒绝现代建筑。

在村镇建设过程中,还有一种现象是值得商榷的。有人对新式楼房一味排斥,乃至斥之为“垃圾”。他们甚至故意去建一些新的僻陋的房舍,以为这就是在恢复传统。显然,这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建设界新的沙文主义。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要把原来的普通土房子翻盖成楼房,这本就无可厚非。为何有人要去否定呢?有谁愿意放着楼房不住,故意“委屈”自己去住茅棚呢?似乎有点令人费解。以楼房为代表的现代建筑的普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亿万群众的合理期盼。社会发展向前,居民建筑更新换代,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否定新建筑,而应该正确引导、合理发展。

 

挖掘村镇传统建筑特色的三个途径

在村镇建筑领域挖掘和恢复传统特色,绝不是简单地建一些新的旧式建筑,或是在新的建筑上贴几幅旧字画、挂几个红灯笼,我们需要完成的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我们首先要恢复传统建筑的理念和文化,然后再着手于具体的建设工作,最后才有可能形成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色群落。

对具有文物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保护。

截至目前,国家先后公布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涵盖了4157个村落。这些都是国宝级的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它们亟须保护。为此,有关部委还联合出台了相关保护指导意见,引导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与保护传统村落。

当然,除了这些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之外,在很多普通村落里,同样也散落着大量的古厝、古桥、古庙、古祠堂等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它们依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价值,同样需要保护。

因此,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我们应该再扩大范围,对具有文物价值的传统建筑及时进行保护。

 

对普通传统建筑进行适度现代化改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存的大多数传统村镇建筑,已显得越来越落后,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我们有必要对传统建筑进行适当的现代化改造,即在保持当地建筑风格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人性设计,对内部设施及外围环境进行改良优化。

譬如,南方一些土家村寨的吊脚楼,造型美观,独具民族特色。经过岁月的沉淀,它们俨然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并显得恰到好处。可是当你走进去就会发现,屋内仅有的几个窗户又小又窄,导致冬春取暖用的火塘根本没法通畅排烟。吊脚楼多是木结构建筑,私密性也比较差。有的吊脚楼还人畜混居,卫生环境可想而知。所有这些,都是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都需要改造和创新。比如,我们可以扩大窗户大小、增加窗户数量等。尤其关于“人畜混居”的问题,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对人畜混居现象进行合理纠正和引导。

因此,村镇建筑的改造在保留原生性基础上,还需要借鉴现代的理念和方法,采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进行适当改造,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对新建的现代建筑注意植入传统元素。

如今,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新建筑的取向问题。如何让大家认同和满意?我的建议是,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精华,让建筑有地方特色。并且,我们要保持这种特色的完整性和可识别性。

为此,我们首先需要考证、梳理村镇建筑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不只从建筑上找,还要从生活当中去找。然后,运用一些现代技术和理念,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糅合运用到建筑中去。这种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适应现代人需求的建筑,才会让村镇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因为这样的村镇,才是有根有叶的村镇,是人见人爱的村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村镇。

 

 

本文选载自《中华民居》杂志NO.160期。欢迎转发,转发请在文章开头显眼处注明中华民居公众号名称。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最新资讯
  • 小编推荐
  • 热点排行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