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钱的庄主,要么“太有文化”,要么“太没文化”

时间:2019-12-03 09:19:45| 作者:adminbj| 查看: | 评论:

摘要: 见多了亏钱的农庄,聊多了亏钱的庄主,慢慢就会发现一些共性问题。绝大多数失意的庄主,都是两个极端:一种是特别有文化,恨不得把自己的庄园搞成展览馆甚至博物馆。亏得一 ...

 见多了亏钱的农庄,聊多了亏钱的庄主,慢慢就会发现一些共性问题。

绝大多数失意的庄主,都是两个极端:

一种是特别有文化,恨不得把自己的庄园搞成展览馆甚至博物馆。亏得一塌糊涂时候,仍然一肚抱怨:现在年轻人太没文化了,这么好的东西他们咋不喜欢?

另一种是特别没文化,没有任何审美和原则,什么赚钱上什么。最后项目搞得比庙会还低端,仍然还在琢磨:怎么能上个网红项目让我一夜爆红?


徐志毅丨亏钱的庄主,要么“太有文化”,要么“太没文化”

 

1、你手里的文化,都是“次级”文化▼

这些年考察时,很多庄主一脸骄傲地说:我这里是谁谁谁的故里,谁谁谁曾经在这里住过,这里有个什么什么传说……,这些能不能挖掘成引爆点?

坦白讲,这些都是文化典故,但都不足以打造成为引爆点。原因也很简单,一个是体量太小,引爆力不足;二个是本地人太熟悉,没有吸引力;第三是年轻人不喜欢,缺乏时尚感。

事实上,传统景区发展四十年,稍有姿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已被无孔不入的资本和政府开发殆尽。要不然,也不会有地方争抢“潘金莲故里”!

所以,当下还未开发的乡村的文化,都是量级不够的“次级资源”,都远远不足以成为乡村旅游的引爆和支撑。

徐志毅丨亏钱的庄主,要么“太有文化”,要么“太没文化”

 

2、本地人,对本地文化有自豪感但没“掏钱欲望”▼

做旅游要有文化——这个观点是传统景区时代的产物。

传统的观光旅游,奉行的是“看稀罕儿”思维。就像有人打趣的:旅游就是从自己讨厌的地方,到别人讨厌的地方去。所以,像大理、丽江、苗寨那种少数民族“异域文化”就非常受欢迎。

同样道理,草原文化对于南方人,水乡文化对于北方人,海洋文化对于内地人,大漠文化对于沿海人……,都有相当大的诱惑力。

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部分是“区域游”。南昌某个农庄做得再好,也很难吸引上海游客过去周末游。上海某个农家乐做得再好,也不太可能吸引武汉市民去吃饭。

区域属性决定了,本地人对本地文化有极强的自豪感,但也充满了“漠视”。就像很多郑州本地人都没去过少林寺,乌镇当地人对西栅嗤之以鼻,丽江市民也不会去街头寻求邂逅……

所以对农旅项目而言,赤裸裸的原汁原味在地文化,如果不加以文创化打造,对本地人并没有太多“掏钱欲望”。

徐志毅丨亏钱的庄主,要么“太有文化”,要么“太没文化”

 

3、农耕是文化,动漫也是文化▼

现在一说文化,立刻想到的就是传统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文化等等。

什么是文化?笔者比较赞同哲学家王东岳先生的一个定义:文化就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为了生活而进行的种种行为的总和。

所以,传统的乡村文化、农耕文化、酒文化、陶瓷文化是文化,现代的火车文化、汽车文化、动漫文化,也是文化。

旅游要有文化支撑——这句话其实没错。错在,我们都把这个文化理解成“传统文化”,而不是关于现在生活的文化。

实际上,围绕着动漫文化、汽车文化、火车文化……,可以开发出非常多受年轻人欢迎的文化产品。比如南京火车来斯、常州汽车来斯、上海迪士尼,不都是“有文化支撑的旅游项目”吗?

所以,旅游要有文化支撑,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旅游要有文化原点。旅游要围绕这个原点,针对游客需求进行延展开发。而不是我们常常进行的,把文化本身当做卖点和引爆点。

徐志毅丨亏钱的庄主,要么“太有文化”,要么“太没文化”

 


4、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但不喜欢60后眼中的传统文化▼

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吗?

不,他们很喜欢传统文化。但他们不喜欢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他们不喜欢60后眼中的文化。

这两年掀起一股国货热。相宜本草、老干妈、马应龙、李宁都跨界走上纽约服装周,受到年轻人追捧 可见年轻人并不是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但是,年轻人喜欢的这些东西,都是“新国货”,是被市场元素改良后的文化,而不是所谓原汁原味的文化。

张艺谋的奥运开模式、G20峰会文艺表演为什么会被年轻人追捧?就因为他用国际化的抽象手法来诠释传统中国文化,而不是生硬地把原汁原味搬上舞台。

但在大多数庄主眼里,都把原汁原味、修旧如旧当做最高的文化礼遇。都在用他们的审美极力还原自己儿时的记忆。

文化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演变就会有时间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当60后审美遇上90后消费,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矛盾的冲突。

徐志毅丨亏钱的庄主,要么“太有文化”,要么“太没文化”

 

5、文化是上帝,还是游客是上帝? ▼

现在谈农旅,不谈点文化,就会显得很没文化。事实上,如果谈旅游只谈文化,那才是真正的没文化。

太多专家张口就是“文化是旅游灵魂”,却从来不谈“什么是游客的灵魂”。大家都热衷于琢磨如何挖掘文化,却很少有人研究:用户需要什么,游客的痛点是什么?

1989年的5月6日,郑州亚细亚商场开业,他们首次提出了“顾客是上帝”的理念。然后30年后,乡村旅游行业仍然奉行的是“文化是上帝”,而不是“游客是上帝”。

把“文化当上帝”,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们打造的都是 60后70后专家、学者、政府喜欢的“文化项目”,而不是年轻游客喜欢的“文化项目”。

很赞同一位行业大咖的话:旅游人要当文化的“使用者”,而不是“使者”。

如果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行尸走肉,那么只有文化的旅游,就是不会走路的僵尸。

所以,凯撒归凯撒,上帝归上帝,商业归商业。让我们脱掉“文化”的枷锁,轻装上阵。不当唐僧,更不当唐吉坷德。

徐志毅丨亏钱的庄主,要么“太有文化”,要么“太没文化”

 

最后来个残酷总结吧:如果你做项目不单是情怀,还想盈利,自己又没能力做好文创,那么不妨暂时忘掉“文化”,去背诵这三条铁律:

1、年轻人喜欢的永远是对的;

2、孩子喜欢的永远是对的;

3、如果你认为以上两条不对,这个行业可能不适合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