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臻:乡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乡村日益凋敝成为当下中国不可忽视的现实,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更想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仍旧需要乡村?如何拯救、发展这些面临困境的乡村,防止破坏、毁灭乡村的悲剧?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关注了几十年的「三农」问题,他亲自走访了众多村庄,作为一位懂乡村的人,他希望让更多人意识到乡村的价值。文/ 戴梦馨 人像摄影/ 骆通 乔彬图片由朱启臻提供
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农问题研究专家,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和省部级有关「三农」研究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200余篇,对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新乡村建设等领域均有独到见解。主要论著有《生存基础:农业的社会学特性与政府责任》《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等。朱启臻的家在北京房山的乡村,他经常会回家乡看一看,但是看到家乡衰败和被严重破坏的现状,他不禁感慨自己有些「无能为力」。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一直关注「三农」问题,具体来说,他研究的是乡村社会学和农业社会学,这不仅包括研究农民的工作和生活,还研究农业、农民、政府、社会彼此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有乡村呢?除了具有文物价值的传统村落,一般村落有存在的必要吗?朱启臻教授在全国各地调研、演讲、培训,就是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思考一个问题:乡村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侗族村寨“朱启臻把乡村的价值归纳了七个方面,在他看来,乡村的这些功能都是城市不具备或者不可替代的。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中国的乡村正在凋敝。「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朱启臻说,「工业化、城镇化是世界潮流,各个国家都一样,所以乡村减少和部分乡村凋敝是一种必然现象。但是中国的乡村又有特殊的情况,许多乡村不是自然地凋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因素干涉的结果。」关键就在于乡村的价值被忽视了,人们甚至认为城市优于乡村,这种价值观导致一系列人为「消灭」乡村的政策:重点投资投入城市而非乡村,乡村的基础设施得不到足够的建设;在乡村进行「撤点并校」,逼迫孩子们不得不离开乡村到城里读书;用补贴鼓励农民到县城买房,促进所谓的「城镇化」发展。朱启臻和他的团队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调查、讨论,写成了一本著作《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在这本书里面,他把乡村的价值归纳了七个方面,「乡村具有生产价值,乡村生产包括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还有第三产业,没有了乡村,这些生产功能就会丧失、削弱,甚至不复存在。另外一个是乡村的生活功能,乡村适合人类生活,不仅生活成本低,而且乡村生活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低碳、节俭、可循环,乡村是一种在优美的田园风光中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乡村也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宝库,它本身就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而一遇到社会危机,乡村就会发挥社会功能,化解矛盾,为社会危机提供缓冲。同时,乡村还具有文化功能,例如我们常讲的邻里互助、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这都是乡村对人的教化作用。」朱启臻说,「乡村的这些功能都是城市不具备或者不可替代的。」现在,中国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人们突然开始青睐乡村,「乡愁」也成了一个热词。这不仅包括曾经在乡村长大、怀念家乡生活的人们,还包括那些在城里过腻了、想在乡村开始另一种生活的人。朱启臻遇到很多关注乡村的学者和艺术家们,他们凭着自己的职业敏感发现了乡村的美,然而这种关注经常在村里遇到尴尬。
侗族村寨的粮仓
侗寨的石板路「比如艺术家们到乡村去,觉得那些原始的茅草房太好了,千万要保护下来不能拆,当地老百姓一句话就把他们噎住了:‘好的话,你为什么不来住?’学者们提出一句口号,叫做‘乡村是我们文化的根’,老百姓就问,这个破破烂烂的房子咋能是根?根在哪里?有的人强调,传统村落一草一木都不能动,结果农民把自己的房子引着,说是孩子玩火不慎,目的就是为了把破房子换成现代的新房子。这些有浓厚乡土情怀的人们遭到巨大的心灵打击,和我抱怨老百姓不理解自己,对他们讲老房子的好处简直是对牛弹琴。我认为,这些尴尬是因为仅仅感觉到了乡村的价值,但是没有进一步解释清楚乡村的价值到底在哪儿。」朱启臻说。在他的眼中,乡村的价值体现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梳理了200多个承载乡村文化的要素:选址、农业循环、民俗仪式……这些文化要素是不可逆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对人的教化作用。「例如老人去世后要吹吹打打好多天,晚辈来到灵堂哭丧吊孝烧纸,在追忆逝者一生的功劳时,会讲述逝者怎么样辛勤劳动、孝敬父母、教育孩子,这就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城里的老人去世了以后,如果在两栋楼之间摆上花圈、大棺材,设灵堂,摆在那里看着就很不协调,如果再吹吹打打就成为扰民行为了,小区里常常为此还惊动派出所出面,所以城镇化后就没有民俗存在的条件。」朱启臻解释,「民宅的结构也有特定的作用,比如乡村无论南北,都要有院落,院落是开放的,开放的院落造就了熟人社会,这就有了公共舆论和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里,大家就会张家长李家短地议论,谁家儿媳妇虐待公婆、谁家需要帮助,于是形成了公共舆论。在参与乡村舆论制作、交流、传播过程中,人们就学会了辨别是非善恶,这就实现乡村社区的教化功能。如果我们让农民上楼,楼房结构对外是封闭的,一关门谁也不知道家里边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没有了公共空间和公共舆论。社区的教化功能就无从谈起。」
贵州黎平的梯田“朱启臻看到许多所谓的新乡村建设其实是‘把乡村变成城市’,拿城市的模式往乡村去套,这导致了大量的建设性破坏。在他看来,乡村就像一个经过精心雕琢的复杂工艺品,随便改变村里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就会引发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的改变。如果不懂乡村的人去任意改变乡村,带来的毁坏性后果甚至是无法弥补的。让农民上楼体现的是目前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按照城市建设的思路建设乡村。朱启臻看到许多所谓的新乡村建设其实是「试图把乡村变成城市」,拿城市的模式往乡村去套,这导致了大量的建设性破坏。
贵州黎平的侗族村寨「其实乡村比城市要复杂得多,」朱启臻说,「有些新民居的设计很漂亮,那是城市人看着很漂亮,但是乡村人住着不方便。我们研究乡村的起源就会发现,人们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定居下来,所以农民定居的原则就是离地越近越好,同时大家也考虑怎么样住可以防止敌人、野兽入侵,保证安全,这样就一户挨一户的建设住宅便形成了村落。所以乡村从历史上就是朝着方便生产、方便生活这两个方向去发展的。可是用城市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就变得既不方便农业生产又没办法进行乡村生活。」他去过一个让老百姓都上了楼的乡村,当地农民主要的生活来源是养猪,于是在远离住宅小区的地方专门建了一个所谓的「养殖小区」,在设计者的想象中,这样养猪更卫生了。然而现实生活中,当地的妇女每天要挑着猪食翻过小山包到山的另一边去喂猪,老百姓甚至有时要在猪圈住下——母猪下崽的时候需要及时照顾,不然小猪会被踩死、压死。「这样老百姓怎么进行农业生产呢?在楼房里,养猪养鸡都不行,家庭养殖业没有了;种菜没有菜园子,庭院经济被彻底消灭了;种地要养耕牛、存放农具、晾晒打场,这在小区都没法实现。过去农民做什么都不用花钱,吃饭喝水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来,然而上楼之后,农业生产无以为继,还要交物业费管理费,生活成本一下子提高了,结果农民就得靠政府贴钱,变成了贫困户。」朱启臻说。
朱启臻考察贫困村而在生活上,楼房也违反了乡村生活的习俗。朱启臻最常批评设计师的就是:你设计的房子有地方贴对联吗?有地方供祖宗吗?有地方办红白事吗?甚至住在哪儿,都成了大问题。在城里,年轻人住在主卧,父母来探望的时候常常是住在次卧里,可是在乡下不一样,每个家庭都约定俗成地知道自己该住哪间屋子,长辈住在上房,晚辈住在下房,住错了可不行,要是让长辈住在下房里,整个村子的人都会议论、批评这家晚辈不懂礼貌、不孝敬老人。然而在不少新建的新民居里,这套村里的规矩却行不通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多所谓的‘美丽乡村’建设徒有其表,甚至把农民的生计都弄没了,老百姓自从搬进来以后,没有就业,没有生产,就靠低保过日子,结果就是斥巨资建设了一个老百姓不能正常生活的空壳。所以有人说,乡村是‘建设一个消灭一个’,建设起来了,内涵消灭了,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乡村到底是啥。」朱启臻说,「乡村生活不是城市人的生活,是村里老百姓自己的生活。乡村的建设需要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生活、有利于村民交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
山东临沂活态存在的石碾
朱启臻山东临沂考察现代农业
朱启臻考察乡村竹编手工业“在充分尊重乡村的基础上把这些价值利用起来,使农民在生产、生活、文化上都能获益。如何让乡村走出目前的困境?朱启臻认为,应该把乡村本地的资源和外来人才的智慧结合起来,然而外来的人才千万不能只有一颗火热的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意,结果我一听就发现,对乡村都是外行,还得给他们普及乡村知识!」朱启臻笑着说,「到乡村去,不是光靠钱,也不能只怀着一颗为乡亲们做点好事儿的愿望。有的人想帮着农民赚钱,本来农民过着很平静的生活,这些人去村里鼓动得大家都浮躁了起来,一心想发财,结果人和人之间本来和谐的关系变得矛盾重重,这些外来的人才不知道怎么利用乡村的价值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结果来回折腾老百姓,经济没有发展起来,村里和谐的关系被破坏了,这些人也觉得自己好心不得好报,变成一场灾难。」
朱启臻与贫困村民座谈
朱启臻在贵州考察农家乐
朱启臻云南禄劝县入户访谈
朱启臻在喀斯特地貌考察比起乡土情怀,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这指的不仅是知识素养,更是了解乡村的特征、功能、来龙去脉,认清乡村方方面的价值所在,在充分尊重乡村的基础上把这些价值利用起来,使农民在生产、生活、文化上都能获益。「同样,对于乡村来说,乡村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立足于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千万不要为了外来人而改变自己原本生活的面貌。」朱启臻说,对于这一点,他有切身的经历。80年代,大学刚毕业的朱启臻住在抗震棚里,而当时北京最热门的旅游地是一个「京郊首富」的村庄,村民住在两三层的小别墅里,家家都有停车库,当时无论是国际会议还是国内会议,朱启臻都会带着参会的专家和领导们到那儿参观,「每个人20块钱门票,进去一看人山人海。」他笑着说,「那时人们认为,住楼房是先进的,所以消灭了原本自己的生活,这个村也不再是乡村了。可是今天谁还愿意去参观农民住别墅呢?」直到最近,他还看到一个类似的「旅游村」,规划院设计得到处是绿地。朱启臻说:「我一看,心里真的是挺难受的,那儿的老百姓不养猪、不养鸡,到处都是剪得整整齐齐的草坪,这不就是城市里的公园吗?可是谁愿意到城市公园中去生活呢?我问自己,我会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到那去度假吗?不会!我一定会去的是有田园风光、有乡村味道的地方,带着孩子看看那些小鸡小鸭、花草庄稼,看的一定不是整整齐齐的草坪。」
朱启臻考察云南苗族村寨
朱启臻在云南贫困山区指导发展规划在他看来,克服旅游和乡村保护的矛盾其实需要的就是按照乡村自身的规律进行建设,不要迎合。如果一味按照城里来的游客口味建造,这反而迷失了方向,那些按照自身规律生长出来的传统村落反而成为游客热捧的旅游地点。「迎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相信为老百姓自己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样发展起来的乡村也会对城市人产生吸引力——食品是有机生产的安全食品,村中有传统文化积累,老百姓生活幸福、安逸,我相信,无论是城市人还是村里人,都会向往这样真正美丽的乡村。」
|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