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阳师范学院 程金龙 曹晓丹 随着体验经济、全民休闲度假时代的到来,逆城市化现象日益凸显,城市人群“回归”故土,追寻“慢生活·亲自然”的乡野生活方式。以兴旺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意见》充分肯定了乡村民宿这一新兴旅游业态在助力精准脱贫、产业融合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在当今旅游者消费需求更加追求品质化的新时代,发展民宿适逢其时,多元化的民宿契合了人们回归自然、体验民俗风情的渴求,成为大众深度休闲的重要载体,民宿的崛起有其深层的市场需求逻辑。发展民宿旅游,鼓了村民的钱袋子,美了村民的茅屋子,不仅能够带动乡村脱贫,助力乡村经济振兴,而且能帮助更好更快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整合乡村资源要素承载乡愁情怀表达 民宿业作为产业兴旺的重要方式,首先,民宿主人利用乡村闲置住房,通过改造、再设计,将自己理想中的稻香村描摹成现实的美丽家园,吸引旅游者驻足,为乡村产业兴旺引入活水,促进乡村传统名居的保护;其次,吸引乡村外出务工居民回乡创业,为乡村居民生活富裕注入源头活水,增加当地经济收入;最后,吸引有梦想、有情怀的年轻人、城里人自愿加入乡村发展大军中,为乡村治理有效添加助燃剂,实现本地居民、外来居民与旅游者的协作共建、共享与共同保护。 例如,民居改建型民宿旅游新样本——栾川县隐心谷。隐心谷在一条并不十分宽敞的山沟沟里,农家小院修整成了民宅别墅,空地变成了草坪,农舍的小窗户变成了大玻璃落地窗,窗外是后山浓浓的绿色,枝条垂吊在窗前,成为游客休闲住宿的地方……打造者的理念是“隐去浮华、回归本心”,让游客远离城市喧嚣、感受自然之美、回归内心宁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要素,涉及面广、产业链条长、环节多,发展至今旅游业涉及120余个相关性产业。通过大力发展“民宿+”,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适销对路的绿色、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整合优化相关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同时,当地居民通过开餐馆、摆小摊、卖特产、加工纪念品等,参与到旅游核心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旅游业直接从业者和间接从业者,为当地农村创造更多财富,缩小城乡差距,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奠定充足的经济基础。 2/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构建乡野生态宜居 为实现民宿业可持续发展态势,民宿行业标准与监管规范也引起了国家监管部门的重视。继2017年《旅游经营者处理投诉规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颁布后,2018年3月,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关于促进民宿健康发展的提案》,提出国家应该对民宿进行法律界定,改变民宿当前“无法可依”的尴尬现状。各地也从本地实际出发,相继通过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行业发展标准等,提升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宿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导民宿经济助力脱贫攻坚。 在民宿发展过程中,首先,将村庄道路建设改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建设停车场、服务驿站、游步道、租赁服务站、道路标识系统等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力度,满足旅游接待需要。其次,合理规划民宿环卫设施、垃圾桶、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建设布局,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再次,加大基站建设,强化手机信号、漫游数据、宽带、WiFi、微信等通信手段的便捷性;科学规划民宿建设与布局,高标准建设民宿内部硬件设施。最后,坚持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两手抓,实现物质与精神双脱贫,避免政策兜底、物质扶贫的短视行为,扼制“等靠要”思想的产生。 例如,栾川县与洛阳师范学院合作编制《栾川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总体规划》,对民宿建设改造进行专业化指导。栾川县重渡沟村在全村安装路灯150盏,景区内旅游公路全部铺成了柏油路,对巷道进行硬化,硬化率达到100%。铺设污水管网25千米,建设了日处理能力6000吨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和占地面积7亩的生态湿地生活污水处理厂各一座,村民家中的旱厕全部改造成为水冲厕所。 3/增进文化交流互鉴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民宿产品的特殊性表现为民宿空间中浓郁的文化关照情结与产品中深厚的人文情怀,这是民宿的灵魂、是民宿的特性,更是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乡村民宿旅游,除需要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进乡村城市化服务体系形成外,还需要深化乡村内涵建设,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带动城乡文化交流,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做好思想文化准备。 在民居建筑改造过程中,引导村民转变发展思路,将现代文化与本地突出的地域文化进行结合,聘请专业的设计师量身指导设计民宿内部布局。实现在享受现代住宿设施与服务的同时,能够深入体验当地独特的文化习俗,切实让游客感受到宾至如归的农家味道。 在开展民宿旅游活动中,城市游客来乡村旅游,会带来新知识、新信息、新理念,会影响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会激发一些有能力的村民自觉地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使农民自觉地发展乡村民宿旅游,还会激发农民自办旅游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营销、预定住房、用餐等服务。另外,城市居民与村民直接沟通交流,会将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带到农村,影响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和乡风民俗,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培育充足的人力资源。 为避免“平均数掩盖实际差距”现象的出现,在民宿整村连片等开发建设中,需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合理设计保障贫困户的受益方式,健全乡村扶贫政策。如发挥村“两委”的组织领导力,精准识别贫困户;分享集体经济收入成果的时候,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制定差别的、对贫困户有倾斜性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方式,适当放宽贫困户劳动者上岗年龄等。以此,充分发挥“民宿+”脱贫功效,通过政府政策性手段干预帮助特别贫困者脱贫摘帽。 4/强化人才引进培养推动乡村有效治理 民宿有个性,有情怀,有文化,小而美。民宿是文化和旅游的载体,是情感的联结器,有自己的性格,传达某种价值观,符合现代市场需求。民宿有景区基因,吸引人;民宿有度假基因,留住人;民宿有乡建基因,融入当地人;民宿有赋能基因,升华每个人。因此,人才成为民宿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注重发挥农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让广大的农民参与到家园的建设中,增强他们建设家园的获得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各地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民宿学院及协会、民宿培训班等民宿专业人才保障体制和培训机制,以求满足民宿产业高速发展下的人才需求。 新县充分发挥大别山干部学院、大别山商学院引擎作用,开办“大别山旅游讲堂”民宿培训班,提升民宿工作人员旅游综合素养,打通创业就业路径。重渡沟景区分级分批定期对民宿主进行礼仪礼节、服务技能、盈利模式、成本管理、优质服务等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5/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乡村生活富裕 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姚瑛(2016)提出:民宿这一解决旅游扶贫的小小载体,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即民宿主在民宿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堆砌当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而应该将当地的人文风情融合进民宿文化中,让更广泛的劳动者、劳动元素参与到民宿建设之中,做有温度的民宿主人。 一方面,深化“民宿+”产品内容,深入挖掘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向广大消费者展示特色饮食产品加工工艺,在体验过程中品尝地道乡村美食;开发特色文创品、旅游纪念品、特色农业创意文化,向旅游者销售特色乡土旅游纪念品,全面开发和利用自身的平台,实现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形成“政府+企业+基地+贫困户”的“3+1”模式,增强当地居民深入参与本地建设的参与度、获得感与幸福感。慢居·十三月从当地村民的家里购买包括土鸡蛋、肉类、野菜等食材,做成农家饭,招待客人,提高当地村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另一方面,畅享“民宿+”产品形式,民宿作为非标型共享经济为代表的住宿产品,正以品牌、连锁的运营模求向品质化、高端化发展。民宿的发展必须与信息网络相融合,坚持市场化运作和推广,在与品牌投资商和新媒体平台加强合作上下功夫。为深入推进河南民宿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河南省文化与旅游厅牵头,与今日头条合作,举办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以“三山”地区10个县为重点,以抖音挑战赛、达人探访团为手段,让民俗文化“抖起来”、非遗传承“红起来”、风景美食“火起来”、民宿发展“热起来”,切实把“三山”生态旅游发展带起来。 一房一世界,一院一主题。民宿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老家院子的柿子树,是屋檐下的鸡冠花,是母亲在厨房操劳的身影,是乡愁和情怀的表达!这种乡愁和情怀像是远山屋顶升起的炊烟,因为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炊烟有温度,是乡村最温暖的一道风景。炊烟有味道,是红尘人家的辛酸苦辣,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庄稼人,温暖着一颗颗认真对待生活的心。炊烟有声音,是母亲最亲切的呼唤。民宿在,炊烟起,游客定会自来! (来源:河南日报) |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