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以下文字,乃公众号《旅思马记 • 牧青按语》每日文章的零星感悟,今按类别摘出集成一篇,读来可能有碎片化、不体系之感。为此,特链接原文(多为魏小安、李铁、乔润令、陈向宏、仇保兴、林峰、沈迟、方明等当下国内特色小镇理论研究与实操者的权威性文章),以便交代“按语”的背景和话题由头,各位朋友可结合原文对照阅读。假以时日,定当整理成系统性的文章。谢谢。
1、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应该是旅游小镇,而应该是产业小镇,且是高端产业小镇 旅游小镇充其量是特色小镇的一个子项,旅游也只是特色小镇的产业、社区、文化等众多功能和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等多元诉求之一。特色小镇先有产业或业态,后有业户和社区,继而沉淀出一种文化,并凝聚为一种精神或特质,最后才形成一种旅游空间,引来旅游者。原则上,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聚集乃至形成有一个过程,旅游小镇的过程则更漫长,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关阅读:《特色小镇,姓“旅”还是姓“业”? 》 2、关于特色小镇,不能再搞出一座园林化、公园化、标准化的新城来 这段话有两个层面的的意思:一是对于现有的行政化特色产业小镇或聚集村落,不要搞大拆大建,宜小动大不动;对于通过可以规划而新搞的特色小镇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势而造、因地取材、因市而创的“四因”原则,而不应一味地再搞城市化运动,再搞出一座园林化、公园化、标准化的新城来。如此说来,对于单纯搞房地产,肯定是不适宜的了。 生态是基础,是本色,因为特色小镇位于城乡之间,故而一定要有田园风光,以及基于特定产业和地域特色风俗文化之上的特定建筑风格、风貌,正所谓与自然的“山水林田湖”相融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形态。 相关阅读:《对住建部关于特色小镇“特色”要求的再解读》 3、瑞士的小镇在我们看来就是村庄,我们的小镇在瑞士看来就是城市 我们国家基本的建筑风貌大致如此:千城一面,一个外乡人到一个城市,如果没有那几座数得着的标志性建筑,根本就看不出是身处哪个城市;村落也在变迁,甚至在少数民族地区,也趋于千村一面,君不见,大江南北,到处都是瓷砖到顶的明晃晃的、在村民们看来较为场面的二三层小洋楼?城市周边如此,偏远山区也是如此:西北地区冬暖夏凉的土窑不见了,西南地区干栏式建筑建筑也不见了,当然也有两个例外,一是专门搞旅游的景观式建筑,二是遍布全国各地徽派建筑。 最后是小镇,现在提出了特色,产业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习俗不同,可别再弄出一个千镇一面无特色,可别再让地产商们胡乱搅局,他们可是具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雷同化禀赋的。 相关阅读:《魏小安:全域旅游,瑞士不懂“全概念”,却尽知“全滋味”》 4、旅游和产业发展更多的是存在冲突而非融合 本文从发达国家的特色小镇谈起,有些观点完全区别于当前对特色小镇的常规性思考,对我们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遗憾的是,我没有查到该文的原创作者,网上搜到文章大都署名王兴斌,我经过与王老师核实,这其实是一个舛误。 我需要为本文作者辩解的是:本文观点主要说的是高端产业聚集的小镇,并非是说类似于传统文化、健康养生、婚纱摄影、手工艺品生产和体验,或者葡萄酒庄等农副食品加工为特色的旅游小镇,这些现在已经有很多了,再多建一百个两百个,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不会太大。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建特色小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在此摘录文中一些精辟观点,与大家共享,一并向作者致敬: 特色小镇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也应该成为中国新时期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之一。 高端产业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镇共同发展,是一个成熟大国的必然选择。这种城镇化与产业的多元结合方式,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方案。 特色小镇一定会成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与大中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关系,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应该是旅游小镇,而应该是产业小镇,而且是高端产业小镇。 中国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一定要去占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不能按照城镇体系的分工,只给中心城市做配套,承接中心城区淘汰出来的落后产能。如果这样做,特色小镇建设就失去了意义。 大多数情况下,旅游和产业发展更多的是存在冲突而不是融合。旅游的核心是消费,尽可能的吸引有“财”的人来流动消费,花完钱就走人;而产业发展核心的生产,是尽可能的吸引有“才”的人来创业就业,长期定居。二者发展路径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盈利模式也有差异。 旅游小镇按照5A级建设当然没有问题,但产业小镇按照3A级景区建设恐怕要有所选择。 “特色”两个字不能简单的解读为建筑风貌、文化特色这些表面上的东西,符合本地特殊资源优势的细分产业才是最核心的特色。 对特色小镇的理解,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次政策机遇,挂上特色小镇的牌子就方便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支持。要把它理解为一次发展机遇,它是中国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产物。 相关阅读:《特色小镇:发达国家很发达,却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5、古北水镇不是做的有多牛,而是北京市场足够大,且太需要这个产品 我认同陈向宏先生的以下观点,有些观点本人做了附会: 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 度假旅游离不开夜色产品。 文化是放大IP最好的渠道。 古北水镇,长城只是它背景。 景区不止做第一,关键是做唯一。 景区不怕小,关键是在精、奇、特。 做旅游不能浮躁,要静下心来研究市场。 旅游行业不能变成概念风行的行业,变成一个领导定位、投资者再定位、规划机构只管设计的行业。 古北水镇不是做的有多牛,而是北京市场实在大,且太需要这个产品。 现在处在一个转型期,对旅游产品的接触认知的满足感应转化为个性化的生活文化体验:以前是人随物转,现在是物随人心;或者说以前是人随景走,现在是景随人心。 规划最难的是什么?是要把这个地方的精神气质找出来,塑造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东西,进去以后被一种无形的体验感受到。 投资项目的选择上,说到底,是市场的选择。规划跟建筑、氛围、景观的营造都不能脱节,跟产品、运营和管理也不能脱节。 相关阅读:《陈向宏和他的古镇传奇》 6、“小镇”最讲究产业集聚、精工打造、历史打磨和文化沉淀,最忌讳一蹴而就,跟着政府政绩走、形象走 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去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2020年前,将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按照三部委的文件,相当于我国600多个城市,每个城市至少要建1个特色小镇,其建设可谓量多面广。 对“特色小镇”这一新政策、新方向、新业态、新事物、新抓手、新工具、新机遇、新目标,各地各部门显然没有出现“掉链子”的现象,不仅陆续出台了各种新政策,持续跟进;而且脑洞大开,稀奇古怪,花样繁多。这才一年左右的时间,规划建设中的小镇恐怕早已超过600个城市、1000个小镇,政策内“亲生的”,民间私自“孽生”的,要我说,不止是全覆盖,已经无孔不入,全国各地几乎都在搞,每个县区好几个,甚至每个乡镇都在搞。具体是否像文件中所提出的“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只有天知道。 现在又犯了老毛病,我们的“特色小镇”事业已不是暗流涌动,而是洪浪滔天,在摩拳擦掌,大干快上,又形成了一窝蜂:政府倡导,部门力推,大小财团积极介入,甚至各种投机者或者政策掮客,也在搞资源整合、资本整合和智力整合,行骗于各方之间。特色小镇终于让地产商们也寻到了“腥味”,这些大鳄们一旦进来,可能就不是搅局,而是乱局了。 需知道,“小镇”这东西,最讲究产业集聚、精工打造、历史打磨和文化沉淀,最忌讳一蹴而就,跟着政府政绩走、形象走。 眼下,从内涵到外延都在发生严重偏离甚至变味的“特色小镇”已比比皆是。对于一些房地产商积极参与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很多人担心这会变成新一轮的圈地。现在看来,岂止是担心问题,恐怕正在变成现实。 特色小镇是国家大事,关系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农村转型。地产商时运多艰,确是又遇上了机会,有小镇就有建设,没有理由不让他们进。但是,千万不要乘势而上,挟“政策”而乱市场,借特色小镇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 相关阅读:《特色小镇重产业,地产商勿暗度陈仓》 7、特色小镇都不是一天建成的 李铁的以下观点,极度认同,在此不加任何附会,摘录以飨读者: 一是发展特色小镇,要注意三种倾向:防止房地产热、防止产业园区模式的简单复制、防止一窝蜂。 二是特色小镇是解决城市病的重要手段,但政府对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有容忍度,要下放权限,尊重规律,给予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权力。 三是绝大部分特色小镇都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小镇,包括人的聚集、成本的聚集,最终形成聚集效应、形成产业,这个过程需要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四是一旦房地产商进驻特色小镇,实体经济和创意经济的特色就很难实现了。没有一个以实体经济为代表的特色小镇是通过房地产商的进入带动起来的。 五是发展特色小镇是市场自动选择的行为。任何人的创业和发展,一定会考虑合适的成本、合适的空间、合适的地点和人群,自动形成一种效应。 六是特色小镇一旦变成一种政绩,就是违背市场规律的,事实证明也将是失败的。 七是特色小镇,政府不能主导,也没有能力主导。上级政府要放权,基层政府要服务。 八是尊重国际上的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中国特色小镇的规律,不能在全国大搞特色小镇,提出每个省搞多少个特色小镇这种要求。 九是不能一窝蜂地打着特色小镇旗号去搞新一轮产业园区、房地产、政绩工程。 相关阅读:《李铁:特色小镇要刹车、要降温》 8、特色小镇建设要立规矩 当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风起云涌,由于从上到下,前期对特色小镇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准备不足,而这件事情又是国家一重大国策,在当前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符合世界城乡发展潮流和产业转型规律,又非搞不可,以致于在开发实施过程中,强力推之,群起而拥之,急切间出现了一窝蜂地打着特色小镇旗号去搞新一轮产业园区、房地产、政绩工程,以及产业与居住、生产与生态、产业与旅游等本末倒置的现象。 乱则乱矣,但国家战略、方向却是是对的,只是方法、策略、途径有了偏差和舛误。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的特色小镇除了前期浙江等地部分自然生长而小有成就的,大都处于规划期,喊得多,做得少,真正开始建设的少,也就是说,有些投资商还在忙于圈地,尚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 大环境下,部分有识之士已经密切关注到了这一问题,投资者、管理者则有足够的自省能力和鉴别能力,于是,像“小马过河”中的小松鼠一样,竭力劝而导之,规而谏之。此番情景,实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安徽适时对特色小镇建设立规矩,出禁令,设门槛,强监督,尽管尚有些不得要领、不得法、不到位,但毕竟为特色小镇的纠偏开了一个好头。 相关阅读:《为特色小镇立规矩,安徽开了好头》 9、特色小镇发展的大势、常势、趋势和定势 这是我看到的对文旅类特色小镇最为精辟、最为精准、最为精要的阐述。在特色小镇研究、培训、规划、投资、开发等一哄而起的情势下,此文不失一针镇静剂和纠偏良药。读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本想摘录一些精彩语录共享之,但篇中内容句句经典,直击特色小镇开发时弊和误区,没废话,讲真言,接地气,无奈只得简单勾勒作罢。为此强力推荐给大家学习交流。 文中提到文旅类特色小镇的“三势”:一曰发展特色小镇乃大势所趋;二曰特色小镇的差异化、特色化、精致化乃其经常性态势;三曰文旅类特色小镇的生活化乃发展趋势。 乔润令提到:“特色小镇可以分为发展新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小镇,和以农村软资源开发为主的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 本人就此再附会“一势”:新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小镇,产业化乃发展定势。 相关阅读:《乔润令:文旅特色小镇的“三势”》 10、特色小镇亟待寻找最科学、最实用、最落地的方案 方明认为特色小镇规划是集小城镇适用的产业规划、小城镇的人居环境规划及风貌设计、基础设施规划、文化挖掘研究、旅游规划、新技术的应用、体制机制创新和规划建设管理的行动计划为一体的综合规划;是策划、产业、文化,在空间关系上的反映;是和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注重空间或产业等几个方面不同的;是全新的综合性规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间规划,更不是城市规划中所不能也不宜叠加在一起的建设指引规划。 基于此,他提出了特色小镇1521规划体系,即:1个定位策划+5个专题研究+2个提升+1个空间优化落地。 由于特色小镇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原来都是任其发展的,现在既然列入了政策、政府、投资、规划和创建层面,当然需要精准的策划、规划和设计,至于规划内容、如何规划?可能要涉及产业、文化、社区、旅游等诸多层面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寻找最科学、最实用、最落地的方案。 相关阅读:《方明:特色小镇1521规划体系》 11、特色小镇形成过程、管理方式和评估体系 对于特色小镇,仇保兴从马云创业谈起,述及了特色形成、管理方式和评估体系: 一是特色形成。马云在杭州创业成功,政府并没有规定要他搞什么,而是其根据外部世界的动向发挥主动性创造出来的阿里巴巴。 二是管理方式。必须在空间、产业、管理上修补小镇,特色小镇的管理模式跟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和一般产业管理模式完全不一样,可尝试采取物业管理的模式。其基本策略可概括为:激励不取代、简政不专权、护航不包办、评估不刮风。 三是评估体系。尽管一直在提评估要科学,但说易行难,因为按照GDP总量、财政、税收、投资、就业评估未必可行。 相关阅读:《关于特色小镇,仇保兴谈到了马云和政府》 12、特色小镇不是又一座城镇,不是单纯的产业园,更不是改变了空间和政策的房地产 正如文中所言,从建设主体的角度来说,拥有资金优势、建设经验的开发商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不二人选,特色小镇之于开发商也是转型的较好选择。此外,特色小镇既能解决开发商拿地难的问题,也能在发展中得到政策的鼓励。 但是,特色小镇不是又一座城镇,不是单纯的产业园,更不是改变了空间和政策的房地产,而是包含产业、文化、居住空间,有特色产业、特质文化以及特殊投资开发模式和管理运营手段的创新型小镇。 相关阅读:《中国式特色小镇一年变奏曲》 13、特色小镇在初创期一定是成本洼地,且不可一蹴而就 特色小镇的特点首先在于以市场化的方式,将经营特色产业的人集聚到这个小镇。其次,这些小镇应该是远离大城市中心区,其发展特色是在低成本的过程中形成产业集聚。最后,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后形成一定规模。 相关阅读:《李铁:特色小镇热潮下的冷思考》 14、特色小镇需要产业支撑,需要生活空间,更需要文化沉淀和培育 关于特色小镇的创建,此前本人曾写过一篇小文《特色小镇需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点击可查阅)。搞特色小镇,不妨借鉴历史小镇的发展规律。 历史古镇往往都是有特色的,其特色来自于每个古镇都是在特定地域土生土长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自然产生并发展的。 古镇,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生产、生活的建筑群。“镇”的原始意义,应指军队镇守之地,后来在军事要道或古驿道边自然产生了具备商业功能的街道,进一步产生了作坊,以及生活居住空间,百年以后便沉淀了历史文化。换句话说,带有特色的古镇无一不是在特定地域里、从当地土壤里“生长”出来,并一步步慢慢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由于存世不多便成了稀有旅游资源。 总之,特色小镇需要产业支撑,需要生活空间,需要文化沉淀与氛围,其发展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在特定政策和形势下,或可强化,但最好是慢慢催化。从根本上说,某些非市场力量不可强制,不能走捷径,更不能跑偏路。 相关阅读:《沈迟:特色小镇不在于“创建”,而在于“培育”》 15、浙江特色小镇有经验,也有教训,旅游规划开发要注重正反两方面案例 这些特色小镇为何会被淘汰?病根在哪里?浙江在特色小镇考核上有怎样的机制值得借鉴? 特色小镇学浙江,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由于起步早,产业基础好,浙江特色小镇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即便如此,日前,一批浙江省级创建、培育的特色小镇惨遭警告、降格,甚至淘汰。这些小镇的悲剧,值得全国的特色小镇建设者、参与者们警示和借鉴。 相关阅读:《浙江经验:那些惨遭淘汰的特色小镇》 16、特色小镇需商业运作,不是政绩工程,政府要做好服务 从国外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来看,小镇的特色都是根据自身条件浑然天成的,与“任务工程”没有一丝关系。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是难以建成真正的特色小镇的。 在我国,自政府出台鼓励建设特色小镇的政策后,特色小镇建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政府都在通过投资、补贴等方式展开特色小镇的建设,但一些特色小镇在建设中,受政绩驱动,演变为“任务工程”。各地出现一批基金小镇、健康养老小镇、机器人小镇,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具备产业基础的“跟风”。更有甚者,用房地产是为搞特色小镇规划和建设,无任何特点和文化积淀。 相关阅读:《特色小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17、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互融,形成后现代社会形态 文中有一句话:小镇生活实际上是一种后现代社会的表达,未来城市社会无底、无形、无边,其实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小镇所连接而成的区域空间。我想称之为“后现代社会形态”,这与下面我要讲的有异曲同工之处。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当下,我国正着力推动的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实际上是特色小镇和特色田园综合体,如果结合起来搞,就是一个理想的城和乡的综合体,而且是带有田园特色的。这一点,并非痴人说梦: 第一、二者都是国家战略,一个解决城市问题,一个解决农村问题,都涉及一、二、三产; 第二、都是想吸引城里人、高技术和社会资本,一个解决城市病、地产病,一个解决空心村、田园荒芜、三农问题; 第三、都必须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 第四、都需要慢慢发展、循序渐进,最好不要搞政府形象工程、一拥而上; 第五、都不太需要大资本,都需要政策支持; 第六、前者有田园,注重田园化,后者是小镇,不可过于城市化,最后都向田园化、生态化、产业化、循环化、绿色化靠拢。 相关阅读:《特色小镇“大家”谈》 18、特色小镇要生态、生产、生活一体化发展 特色小镇,有5个方面是必须的: 第一、特色小镇无论是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它必然跟所在地的周边环境是互补的,有差异的; 第二、它必须是新奇的,有深度的新奇,广度的新奇; 第三,它必须是绿色发展的,绝对不能是高能耗、高排放; 第四,它跟周边的产业是共赢的,必须是跟周边环境是互补的; 第五,它是能体验,是可观、可游、可住,它是多功能的。 相关阅读:《仇保兴谈特色小镇:激励而不取代,减政而不专权》 19、特色小镇是产业载体,也是文旅生活空间(点击阅读) 特色小镇首先是有产业的地方,因为生产而有了必要的生活。由于新型特色小镇特别注重环境和生活质量,因而就必须有良好的生态,这就构成了生态、生产、生活三合一的问题,随之又带来一、二、三产一体化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聚集起来的特色小镇,无论是自发的,还是特意打造的,因其“特色”,便由其特种产业慢慢滋生孕育了特色文化,带有产业特色的、地域特色的。这种文化会慢慢浸透于生产、生活之中,譬如陕西袁家村,虽名为村,但实质上应该是一个特色小镇,那儿有传统的关中地区独有的民居,有各色各样的传统风味小吃、传统手工业产品——这就是产业。有了生产者,必然带来生活者,那么,相应的关中民俗风情文化,自然而然的就产生聚集过来,这就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而附着于文化的生活化体验是现代旅游者的重要诉求。 我们常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袁家村因其浓郁的关中文化,故而有了旅游新、奇、特的基本元素,袁家村发展到这个阶段,有谁会说它不是旅游小镇呢? 这样说来,从生产者到生活者,再到旅游者,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演化和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旅游者最终会变成旅居者,这就产生了休闲度假康养等一系列现实需求,这就是我常说的生命质量的提高。 原住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可以通过旅游扶贫来实现;原住民的生活需求和旅游者的生活体验也通过生产来实现,对此,“美丽乡村”是解决不了的,而升级版的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升级版的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是可以最终解决的;当然要生活好,必须有好生态,这才有生命质量的提高问题——此时,康养旅游就产生了。 相关阅读:《林峰:所有的特色小镇最终会成为旅游小镇》 |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