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三大体系”为抓手 全力做好现代特色农业文章

时间:2017-08-01 16:52:46| 作者:adminbj| 查看: | 评论: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做好“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部署、新 ...

31d800027b26097a86f7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做好“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以及“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的殷切期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从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出发,科学精准为我区农业发展把脉定向,勾画了我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指引我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推动我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

 

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动能结构整体谋划,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为抓手,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农产品消费加快升级的发展趋势,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发展糖料蔗、特色水果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发展富晒农业和林业经济,抓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创建,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竞争力。我区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食用菌、肉牛肉羊、生猪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部分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高品质农产品不多,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率低,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与消费升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下更大功夫,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里,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要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亿斤,确保口粮基本自给。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大力发展优质稻、地方特色粮食品种和富硒有机品种。完善粮食直补订单收购制度,健全粮食储备体系,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2、优化升级优势特色产业

加快蔗糖业转型升级,推进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研发和推广良种良法,推动生产全程机械化,支持蔗糖业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壮大奶水牛等优势产业,扩大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发展深水养殖、外海与远洋渔业。加快调整树种结构,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亚热带珍贵树种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木本油料。加快桑蚕业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丝绸服装、家纺等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秋冬菜,优化柑橘、荔枝、龙眼等大宗水果品种结构,加快发展芒果、火龙果、百香果等南亚热带优势特色水果。

3、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

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抓好农产品质量管理,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和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要积极发展生态种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建设绿色植保技术示范区,推广“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加快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林结合、粮草兼顾,因地制宜推广“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经济等模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健全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扩面提质,科学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积极争创芒果、柑橘、香蕉、桑蚕等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建设,逐步实现农业园区化、要素集聚化、产业集群化。


强化基础和技术支持,构建生产体系

总书记强调要传承以水兴农的优秀农耕文化,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我区农业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机械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要适应农产品消费升级需要,应对国际农产品竞争压力,必须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生产技术和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支撑水平。

 

1、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建成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主产区、优势农产品区及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山水林田湖海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基础条件。

2、强化农业科技支持

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加强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健全畜禽良种繁育、水产原良种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三大体系。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重大农业科技研究,加强农作物轻简栽培、错季生产、富硒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研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向基层延伸、向产业延伸、向经营主体延伸。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

3、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

加快突破糖料蔗收获机械化瓶颈,推广应用水稻栽插收获、秸秆还田机械化,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机械化。提升产地环境质量、种养殖规范、投放品安全使用、产品分等分级、包装标识等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建设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扎实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综合示范园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强化八桂品牌培育,健全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经营体系

总书记强调,将来“谁来种地”是关系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要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富裕农民、提高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宜家园。我区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发展滞后,新型经营主体发育不足,适度规模经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实施龙头企业成长计划,有针对性引进一批国内外有实力、有技术、有销售网络的农业龙头企业,整合组建一批国有或混合所有制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灵活运用贷款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合作社与农民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大力扶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快速发展。

2、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财政金融、科技服务、社会保障等扶持政策,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走向职业化,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加大职业农民精准培训,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加强返乡下乡人员农村创业培训。

3、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顺势而为、因势利导,鼓励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小块并大块”,实现农户连片耕种。鼓励发展社会化服务,有效组织小规模家庭经营对接大市场。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生产性服务组织,支持供销社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如果说现代特色农业是一栋大厦,那么“三大体系”就是支撑大厦的三根支柱。努力实现总书记提出的“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殷切期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构建“三大体系”提供强大动力。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农业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确定一定比例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农村创业创新用地和新产业新业态用地,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组建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点及面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效途径,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2、创新农业投入机制

完善农业投融资机制,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大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力度,扩大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农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信用体系、担保体系、风险补偿机制建设,加快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深化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探索开展农业巨灾保险。

3、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整合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力量,建立农业工程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和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深化农科院所改革,完善自治区、市、县联动的技术研发体系。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落实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规定,落实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探索“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建立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最新资讯
  • 小编推荐
  • 热点排行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