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一村一品”如何让没落小镇重生?

时间:2019-03-29 17:08:25| 作者:adminbj| 查看: | 评论:

摘要: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如何振兴乡村,如何利用农业优势打造地域品牌来促进农民增收,成为了一个时代大课题。中国现有的农村发展模式还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和 ...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如何振兴乡村,如何利用农业优势打造地域品牌来促进农民增收,成为了一个时代大课题。中国现有的农村发展模式还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和发展效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案例,再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简析一下日本的“一村一品”模式,并总结“一村一品”带给我们国家的借鉴方向和思考。

“一村一品”背景

“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于1979年倡导发起的。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分县地处日本东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一度陷入人才外流、农业萎缩的凋敝状态。

面对困境,新任知事平松先生发起了“一村一品”运动,目的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日本大分县在倡导和推广“一村一品”运动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994年农民收入已达2.7万美元),农村面貌不断得到改善,成为农村开发的成功典范,不仅在日本国内,而且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国家领导人和政府代表团前往大分县考察学习。

“一村一品”运动在一些亚非拉国家推广,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一村一品”的科学内涵

(一)基本概念

“一村一品”的基本概念: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活力,挖掘或者创造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可以使当地居民引以为豪的产品或者项目,并尽快将其培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的产品和项目的农村开发模式。这些项目以农特产品为主,但也可以是文化和特色旅游项目。

(二)科学内涵或精神实质

立足“一村”,以人为本,发展主导产业,做足“一品”文章,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里的“一品”,主要指优势特色农产品(或文化、旅游等项目)的规模、品种、品质(品位)和品牌。换言之,“一村一品”,就是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

(三)概念的延伸

“一村一品”运动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延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定义。“一村”可以扩展到“一镇”、“一县”,甚至“一国”;而“一品”也不仅仅是农产品,可以是工业产品或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产品,但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仍是最主要的内容。所以,可以是“一村一品”,也可以是“几村一品”、“一村几品”、“一镇(区、县)一品”或“一国一品”,因而其意义不仅在于振兴农村,而且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一村一品”案例

案例1 创意农业+品牌农业 成就雪子寿司

在日本大分县的本匠村,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了一个“家乡本匠会”。起初,他们只是想准备做点有创意的事情,一开始他们想组织“元祖/家乡特产邮寄”活动,即将当地出产的农产品打包邮寄给在外地工作的本藉人,借此宣传本地农产品。但这只是增加简单的包装箱,本匠会成员想是否能利用家乡特产加工制作成美味食品,这样的家乡味的感觉更有意义。

于是,“家乡本匠会”会员反复思考、试验,试做成了“香鱼寿司”、“竹笋寿司”这样一些以前没有过的寿司,但并没有名气。2001年,一位香菇种植者提出可否利用当地产的香菇制作成什么食品,于是村民们用萝卜、大叶和香菇混合制作成寿司饭,取名“雪子寿司”,并参加了当地林业厅的食品竞赛,夺得第一名;后又被选送代表大分县参加全国竞赛,又夺得第一名,立即引起了媒体关注。有媒体的大力宣传报道,毫不知名的一种寿司便成为本匠村乃至大分县的名牌产品,被摆放到高速公路休息区、铁路站点和高级百货店作为名特产品销售,还吸引了很多旅游者慕名前来当地旅游观光,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就业岗位。

案例点评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需要创意,更需要品牌。通过创意可将本地已有的资源进行再加工,转化为可售卖商品,并进一步通过品牌塑造,做成全国知名的品牌产品,其价值和效益将得到大大提升。创意如果能够与品牌塑造相结合,就能发挥协同效应,否则,仅有创意而不做品牌,创意的作用便得不到发挥。

案例2 别出心裁创意活动成就牛肉品牌

大分县的“丰后牛”是日本有名的食用肉牛品种之一,据称其肥嫩的口感堪称世界一流,价格很贵,产量很少。而汤布院是日本闻名的温泉胜地,几十年以前周边也有很多农家饲养耕牛,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耕牛已经越来越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有效利用原来饲养耕牛留下来的大片草地,当地人自发开展了“一头牛牧场”运动,他们以20万日元为一个认养单位,以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为对象,开展了认养肉牛的活动,他们以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利息每年寄给认养肉牛的主人。

后来,从1976年开始,这种认养活动发展为每年一度举办“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即每年秋天,饲养肉牛的农家邀请认养肉牛的主人(可以带小孩,别的人也可以参加,全部实行人数限定收费制)到牧场来欢聚,现场烧烤品尝肉牛,酒足饭饱之后,再根据抽签选出100人依次向着蓝天在噪音测定器跟前大喊大叫,把自己平常不敢、不愿说的一些心愿、牢骚、不满等喊出来,根据噪音大小、喊叫的内容是否独特有趣等评选优胜者,发给奖品,凡聚会参与者都可以通过抽奖获得奖品,奖品都是大家喜欢的当地产葡萄酒、调味品、大米、烧酒以及当地的酒店住宿打折券等实用的东西,活动持续一周左右。

案例点评:创意乡村活动增加城乡居民互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振兴了当地的畜产业,使闲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使都市居民能够有机会与乡村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亲近自然,还给了都市居民们一个宣泄紧张情绪的机会。

案例3 巧借公益 村企联合 打造世田谷区域文化

要发展“农业+观光业”,离不开城乡交流与融合,离不开品牌建设。群马县川场村总面积85.29平方千米,人口3800人,从东京市中心驱车走关越高速或乘新干线列车约两小时可达。该村以发展“农业+观光业”为基本政策,主要靠创意与自主自立进行村落建设和发展。川场村于1981年与东京都世田谷区结为姐妹关系,由两区村政府出资设立公益性企业运营管理“世田谷区民健康村”,通过开办森林教室、农业教室、木工教室、茅草屋教室、世田谷和纸造型大学,开展山村留学活动以及苹果树认种制、梯田认植制、宿营等富于创意的活动,从自然环境、农林业、教育、文化、体育、观光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城乡交流。

世田谷区民将川场村作为第二故乡,区政府经常组织区民到川场村观光旅游、购物,而川场村民则通过周末在世田谷区的各个公园、超市以及各种节庆和文化活动中举办川场村物产展示销售会,向世田谷区民提供“安全、安心”的农产品而创出了品牌农产品,扩大了销路,观光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2015年川场村年接待游客人数从1985年的4万人增加到了136万人。

案例点评:该案例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交流促进绿色休闲和创意农业发展的案例。本案例中大都市的一个区与山村结为姐妹关系,是一种创意,这使城乡联系更加紧密,使农村的资源利用能够更贴近城市居民的需求而设计安排,使农产品有了一个稳定的销路,发展观光业客源也有了保证。

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准确定位政府的职能

我国以往采取的一些对口扶持,帮贫活动等等,只是在给钱、给物形式上的活动,没有给农民指明方向,没有调动起当地居民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地准确定位政府的职能。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开展,与一般的政策推行大不相同。为了确切传达理念给每一个县民,平松守彦访遍了全县58个町村,直接与居民对话,让他们明白,凡是尽力参与运动者,政府必然会支持。但是在运动的推进上,政府并不指令群众干什么,不干预农民的生产自主性,也不直接提供资金补助。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引导群众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唤起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干劲,并在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市场开发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因为他们认为,若过度依赖资金,则万一经费不足,运动就难以进行,所以政府尽量避免直接的资金补助,而是提供技术上的协助,其中直接的人才投入或是间接的人才培训的投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若没有技术指导,即使地方不乏有心人士的努力,恐怕也是事倍功半的。因此,他们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中心,积极研究如何改进农林鱼牧业的生产、加工与营销技术,为“一村一品”运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二)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

日本现在的农协,由840个基层农协,47个县经济联合会和1个中央联合会三级农协组成了完备的流通服务网络,覆盖了整个日本农村,他们利用联合的力量,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成为集农业、农村、农户三类组织三位一体的综合社区组织,76%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协组织。农协组织主要为农户提供如下服务:

①提供农业生产资料;

②负责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③收购产品后统一包装、储存、运销。

日本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有80%以上是由农协为其销售的,9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由农协提供的。日本农协作为农民的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真正成为日本农民的保护神。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像日本农协那样的合作经济组织,但今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台,对今后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重视农民教育培训

在农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日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支持、鼓励其他力量的参与,使日本农民教育的供给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特征。从总体上看,一是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二是中高等农业院校;三是企业与民间的各类培训机构;四是各级农民协会;五是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改良普及系统。这种由政府、学校和民间力量共同构成的多主体参与、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全方位供给系统,能够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在中国,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农民的人口数量巨大,所以农民教育是一个很艰巨任务。在目前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参照日本的经验,结合国家和民间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方面要完善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于农民培训方面的体系,主要解决农民应用高新技术的培训,完善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体系,重点解决农民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知识问题;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些地方农民专业协会是种十分有效的补充方式,同时可以借助网络教育这个有力的工具将农业学校、推广部门、培训部门、行业协会结合起来,不仅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还可以开展远程培训,网上交流示范等,让有条件的农民更方便快捷地进行自我培训。

(四)激发农民参与意识

乡村的振兴不能等待政府全部承担,它需要广大居民自主性的参与,只有让村民认定乡村建设是村民自己的建设事业,才能激起村民推动农村建设的动力,“一村一品”运动就是“由下而上”,由地方自发性产生的运动。

在“一村一品”运动的准备和酝酿中,政府鼓励村民寻找大家所关心的共同事务、公共设施、产业与文化建设的议题,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塑造与发掘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村民也自然具备了从大家的共同利益出发经营乡村产业与维护其公共设施的能力。

(五)民俗文化与农村相结合,魅力产业与农业相结合

民俗文化具有乡土民俗的感动与吸引大众的功能,以及民俗、艺术与文化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些民俗文化,有的从历史特色出发,有的从特有的农产品着手,为本地特色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即将具有魅力的产业融入农业中,赋予新型农业景观、生态、教育、医疗、健康、观光、休闲和体验等机能。因此,配合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地方民俗之艺术性的、祈求仪式的、纪念性的或民族欢庆活动的祭典,以及农产品本身生产期的季节性活动,使农业产业更具活力和魅力,以维系农业产业的兴盛发展。

(六)吸纳日本经验注入本土营造精髓,构筑有效策略

要认识环境,盘点家乡资源,明确诉求与目标,制定村民规约,当地政府应成立专门负责部门,充实人力与经费,在建设过程由政府主导转为村民主导,将中日双方的特点融合为一,明确政府与村民的权贵,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理想和目标。

日本的“一村一品”不仅帮助日本摆脱了经济困境,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振兴乡村模式,使每个村庄都发掘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这对于生态农村建设同质化严重的中国具有针对性的研究价值。

中国国土辽阔,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城市的高楼大厦千篇一律,乡间的“柳暗花明”却乏人问津。因此,创想小资源“春田奖”应运而生,我们不仅要鼓励大家发掘各地独有的小资源,争取让当地品牌走向全国、全世界,还要通过成功案例不断总结经验,实现精准扶贫、农民增收。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