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必须有了故事才能有灵魂,有故事的乡村旅游是保持乡村旅游客源持续有粘度的关键,乡村旅游在建设之初,就应当以游客的角度出发,始终保持游客的新奇体验和参与度,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游客对乡村的关注。当然,我们想要依靠自身现有条件来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就应当把乡村的灵魂培养出来。 乡愁 一个城市、一个村庄、一个景点,之所以能分出你我他,是由它的个性决定的。一个人之所以有“乡愁”,能够记得住“乡愁”,也是某一特定的东西,即它的个性决定的。这种个性,有的表现在文化上,有的表现在风格上,有的表现在建筑形态上,有的表现在地理位置上,有的表现在某一特定的标志性物件上。中国拥有世界历史上最悠久、最具有多样性的乡村文明,“渔歌乡村”“田园乡村”等多元化的乡村文明为乡愁文化的特色打造提供了基础。构建独特的乡愁文化,需要结合其所在乡村的特色优势,突出“我村”元素的独特性,搜集、挖掘和整理特有的乡愁文化,并依此对其进行巧妙的延展,弘扬独具个性特色的乡风民俗,在新、奇、特上下功夫,把旅游者魂牵梦萦的乡村建设得更像“他眼里的乡村”,最终营造出精细化的原真“乡愁”氛围。 乡村旅游核心是乡村,没有“乡愁”的乡村黯然失色,让“乡愁”融入村庄农户,乡村才有了灵魂。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避免“千村一面”的状况,应因地制宜,最大限度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突出乡村的风情,留住乡村的历史。用一草一木、一井一石勾勒出难忘景象,用一人一事一物串联起光阴故事,用一棵树、一座桥、一道菜、一首歌承载出乡愁。 文化 农耕文化介入农耕生产,就让乡村旅游有了真正的灵魂。对文化的梳理和挖掘在众多的乡村旅游规划中显得尤为缺失,因此导致众多的乡村旅游景区千篇一律,雷同性十分严重,大多数游客去就是“爬爬山、赏赏花、尝尝果、吃吃饭”,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得乡村变得苍白,缺乏长久的吸引力。地域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了村民采用哪种生产方式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所需的材料,决定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乡村的景观。正是地域根基的不同,使得乡村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形成差异,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因此我们挖掘乡村文化应了解乡村所处的地域环境,从乡村村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等方面入手。 体验 当今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日趋强烈,而且已不满足于单一的农家乐、观光、采摘等休闲农业体验模式,需求日趋多元化。面对这种市场需求,乡村旅游不论项目规模、主题定位如何,必须从游客体验本身说起,落实到产品设计和游客感知的各个维度,使乡村旅游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为消费者提供高品位、多层次、全方位的休闲体验。可以在乡村生态景观为基底的基础上,引进高科技的生态体验农业项目,也可以打造一种情趣化的乡村生态环境,还可以营造一种创意性的度假生活方式。 民宿 如果说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初级版,是一种简单的、陈旧的、过渡性的乡村旅游,那么民宿游就是乡村旅游的升级版,是一种深度的、休闲的、度假的乡村旅游。一般认为民宿游是更高业态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以旅游度假为宗旨,游居、野行为特色,近年衍生的游居、野行、居游、轻建设、场景时代等原创新概念,逐步让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目前市场上存在民宿同质化现象,要使民宿真的成为乡村旅游的灵魂之一,还得依托当地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乡村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文化。对于发展旅游必不可少的民宿,应淡化住宿设施本身的功能,植入农村文化和农业特色元素,强调乡村特有的住宿体验。在规划设计中,注重对乡村原有民居等资源的利用,同时善于融入木屋、房车营地等原生态、环保时尚的世界性休闲产品。 本文由网络编辑,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