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顶层设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对此,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紧扣四个关键词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一:时代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是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提出的新要求,又是历史交汇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从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转化看,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滞后,成了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短板。从现代化角度看,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是要“四化”同步,而不平衡就表现在农业现代化与总体现代化不平衡,是短腿和制约因素。 当前,我们处在历史交汇期: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二是开启全面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个交汇期有两个要求,即决胜全面小康就要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就必须统筹融合。从全面现代化来看,“四化”尤其要巩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而全面小康更要求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二:历史定位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这个时期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一个战略转型,是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提升。这次把乡村振兴作为一个战略提出来,更是对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提升,提出了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明确了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和内涵,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乡村振兴的方向和要求。 关键词三:战略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方针共五句话20个字,其实质是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契合的。经济发展上要产业兴旺,环境建设上要生态宜居,文化弘扬上要乡风文明,民主政治上要治理有效,群众获得上要生活富裕。加强乡村治理基层和基础工作,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总的看,治理有效是目标,要求是面向基层和基础,手段是治理体系要健全和工作队伍要好用。从社会角度来讲,发展过程要平等,发展成果要共享,实现共同富裕。这样看来,乡村振兴完全符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设想,是一种战略安排。 关键词四:思路举措 怎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思路核心是两句话,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二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真正振兴乡村,还是要融合。得从融合讲起,仅从农民讲还不行。核心理念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路径上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主要是四句话,一是土地政策,二是产权制度,三是经营体系,四是政策体系,真正体现按照融合发展的需要安排体制机制。 《规划》围绕着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统筹提出了今后五年乡村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着力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对城乡协同发展作出安排,提出不同类型的乡村的振兴路径、实施要求、优先任务和工作方法。因为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差异性很大,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区别不同类型加以推进。 2、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围绕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以及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等方面确定重点任务。 3、要强化支撑和保障 我国乡村面很大,人很多,发展的差异也很大,有些地方还比较落后。我们的脱贫攻坚任务还很重,贫困人口大多都居住在农村,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证。首先要强化人才支撑,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人才。同时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还要加大资金投入,除了中央资金支持之外,还包括社会资金、金融资金,这样使乡村振兴能够有一个“人、财、物”的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我们将一步一步来做,扎扎实实把《规划》编制好、实施好,使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按照中央要求扎实推进。 乡村振兴的五大战略目标与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如何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经济日报乡村振兴版特推出“五问乡村振兴战略”栏目,绿维文旅逐一进行剖析。 一问:农村产业如何旺起来?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中,产业兴旺居第一位。不过,业内对我国农业产业的现状却如此描述: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如何实现产业兴旺?要按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彼此联结、相生相伴,共同构成现代农业的体系支撑。 1. 产业体系拓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功能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拓展的压力来自农业效益倒逼。近年来,受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行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同时,农机作业费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土地租金上升。很多农民感受到,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向挤压越来越重,大路货不好销了,通过产业体系拓展来提高农业效益的需求十分迫切。 因此要顺应农业功能转变要求,夯实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聚焦农村各产业的产业布局和总体架构,主要涉及“生产哪些产品”和“承载哪些功能”。当前要农牧渔结合、种养加循环,一二三产融合,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功能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 生产体系调优,双新双创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农村电商……在不少乡村,“互联网+”农业的神奇之笔配以农村创业创新的飘香之墨,不仅拉回了本村的年轻人,还吸引着外地农民来发展。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书写着改造农村的全新篇章。诸多新业态、新模式渗透到农村全产业链,让人们看到更精彩更智慧的农业演绎。 3. 经营体系放活,小农转型 经营体系聚焦主体及其经营方式,事关“谁来生产”和“怎么组织生产”,是产业兴旺的组织支撑 长期以来,农业效益低被认为与经营分散密切相关。一是规模小,二是经营主体能力不强。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自2016年起,国家着力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经营体系聚焦于主体及其经营方式,事关“谁来生产”和“怎么组织生产”,是产业兴旺的组织支撑。 小农经济的农业经营方式在发生变化,家家种地、户户养猪正成为历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 二问:宜居乡村只需要“高颜值”吗? 在每个人心目中,乡村的模样不尽相同,可以是幸福生活的家园,也可以是休闲旅游的乐园。2017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就是要全面提升农村环境、产业、文化、管理、服务,实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将农村打造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城乡居民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1. 美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既要美化农村环境,又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不是简单地搞“村庄建设”或者“新房建设”,而是要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既要美化农村环境,又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只是刚刚起步,已经建成的美丽乡村还存在着资金短缺、建设缓慢的问题,农村垃圾污水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相对滞后问题,部分基层组织存在“等靠要”思想问题,个别地方环境卫生状况出现反弹问题,等等。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懈地完善地方清洁乡村、生态乡村长效机制。 2. 产业生态化,生产清洁化 有了产业作支撑,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农业产业生态化、生产清洁化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 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农村生态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催生了观光农业、有机农业、乡村旅游、民宿、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业态。单纯依靠农业很难富裕农民,要把生态农业与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把农村建设成为养生养老的地方,把田园变为乐园,农房变为客房,农产品变为旅游产品,有效提升农业溢价能力。 3. 传承农耕文化,留住乡愁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并不是要摧毁旧的农耕文明,要以改造为主、以新建为辅,突出农味、土味、原生态味,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我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农耕文明的国家,农耕文化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与追求。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并不是要摧毁旧的农耕文明,用城市文明代替农村文明,一定要避免重蹈一些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破坏的覆辙,尤其是对历史文化村落、古树名木、古老建筑的破坏,要以改造为主、以新建为辅,尽量不改变地形地貌、道路水系,不破坏植被,突出农味、土味、原生态味,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三问:农耕文明今何解? 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这些既是人们心间挥之不去的乡愁,又共同构成着各地独有的乡村文化。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丰富乡村文化,激发发展活力,既是这个时代的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1. 鼓励更多文化资源进村 经过多年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雏形,未来需要引进更多新的建设力量,更好地满足农民新的文化需求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充足,农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愈加丰富。如今,得益于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民可以越来越方便地在家门口获取文化服务和产品。一方面,乡村文化阵地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各方力量为乡村百姓提供的文化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2. 把乡土文化传承下去 让有形文化留得住、活态文化传下去,迫切需要深化对乡村价值的认识与理解,使泥土里酝酿的独有文化焕发新的魅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深化对乡村价值的认识与理解,深入挖掘、继承泥土里酝酿的独有文化,增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信心。 如何保护古村落,挖掘和展示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当地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在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特别提到要科学、合理编制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还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广袤的农村大地培育出了大量的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实现活态传承和经济发展双赢,让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和风采。 3. 移风易俗过出生活新滋味 坚持用百姓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通过移风易俗,让真正的“面子”如春风般温润乡村生活和乡民心灵 让文明新风成为乡风主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科学引导,坚持用当地百姓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把老百姓身边的好故事、好榜样讲出来、演出来、唱出来,让新风尚在广阔乡村生根发芽。通过移风易俗,让真正的“面子”如春风般温润乡村生活和乡民心灵。 四问:乡村善治靠什么?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既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凝聚力,也需要在自治和德治的基础上增强法治建设,这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硬性保障。刚刚公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要走上乡村善治之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大家的事大家办 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领头雁的作用,让党员的身影自然地活跃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夯实基层基础是固本之策,也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村民们齐心发力奔小康的主心骨、领头雁。 2. 法律服务全覆盖 逐步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近年来,针对各种涉农犯罪、乡村治理难题,不仅司法机关打击力度日益增强,而且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也在逐步完善。 司法部在《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今年年底前要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为民排忧解难、析法说理。 3. 普法要适合农民“口味” 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的基础,也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必修课”。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的基础,也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必修课”。农村普法要适合农民“口味”,才能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记得牢。 作为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化解了大量基层矛盾。农村民俗、乡规民约对法治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要让更多百姓能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问:拿什么让农民富起来? 乡村振兴,农民生活富裕是根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发力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实现农民富裕目标提出了明晰的路线图,那么,该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呢? 1. “农业产业致富”不能丢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更多新业态 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农业仍然是增收致富的根本。随着现代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精品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兴起,农业增收的空间也在不断拓宽。 2. 转移就业增收入 工资性收入占比提高,多渠道就业创造更多可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通过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3. 集体富才能共同富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乡村振兴,既要立足于富农户,又要立足于壮集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早期发展起来的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北京韩村河,还是浙江鲁家村、吉林北大荒村等后起之秀,都是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全村农民共同富裕。但是,壮大集体经济,关键还是要解决“谁来壮大”的问题。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让农民致富有奔头。 |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