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5-12-16 22:59:32| 作者:guanli| 查看: | 评论:

摘要: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拓展农业功能和拉动内需的新引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丰富旅游资源和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新场所。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居民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消费能力增强,休闲时间明显增多,农村设施条件日趋完备,社会各界参与热情高涨,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拓展农业功能和拉动内需的新引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丰富旅游资源和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新场所。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居民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消费能力增强,休闲时间明显增多,农村设施条件日趋完备,社会各界参与热情高涨,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1.武汉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1.1基本情况

近年来,武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自发走向规范的发展历程。截至去年底,武汉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主要有农家乐、休闲农庄(山庄)、农业旅游点、生态旅游点等四大类型共有1024个景点和经营户,其中:其中农家乐844家,(农庄)山庄132家,农业旅游点26个,森林生态旅游点19个,其他3个。建设以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村10个,2010年接待游客达12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24.18%,直接从业人员1.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2万人。

1.2我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2.1农旅结合。坚持“三农”资源为基础,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将特色农业产业、农耕文化转化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品和品牌。成功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旅游点和农业园区,武汉生态农业园、柏泉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等成为休闲农业的品牌。将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建设与农事会节想结合,打造了蔬菜节、洪山菜薹节、蘑菇节、莲藕节、玉米节、螃蟹节等“一区一节”品牌。

1.2.2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农村环境治理、农民新村建设为依托,培育以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村服务业,建设了以东西湖“四季吉祥”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专业村、特色村。全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专业村达到10个以上。

1.2.3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开发边远贫困地区山水资源、挖掘民俗文化,开发了以木兰文化为主体的黄陂木兰八景、蔡甸知音文化旅游区,景区建设与景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民就业有机结合,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一批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2.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品档次和水平有待提高

2.1.1产品粗糙,设施简陋

许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产品城市化倾向普遍,乡村气息不浓,产品参与性、体验性活动少,游客逗留时间短,部分休闲农业点缺乏基本的休闲体验接待设施。接待层次、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此外,经营策略缺乏对市场需求及变化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坐等上门、策划包装缺乏新意、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也使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品难以适应目前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

2.1.2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品,特别是农家乐产品准入门槛低,简单效仿重复建设,服务项目大同小异,尤其在小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产品雷同、品味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彼此竞争加剧,导致效益下降。

2.1.3产业链不完善

相当部分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品功能存在缺陷,偏重“食、住、游”,轻“娱、购”,产业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乡村旅游娱乐活动和旅游商品开发严重不足,导致产品内涵不够丰富,限制了产业进一步发展。

2.2基础设施配套难

社会和政府投资力度不够,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落后,如道路及旅游交通标识、公共厕所、环保设施、垃圾处理、停车场、安全饮水、电力供应等设施还不能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

2.3从业人员素质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大多数从业者是农民,很大一部分存在“小农思想”,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多数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技能水平低,导致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达不到基本的规范与要求。

2.4政府公共服务滞后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的管理涉及众多政府职能部门,存在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并存的现象,造成了任务不清、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的无序管理状况。多数区没有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工作由有关人员代管,工作推动难,并且缺乏乡镇一级管理服务机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制定一套引导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产业发展的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宣传推介、从业人员培训、金融服务、文化建设等滞后于产业发展的要求。

2.5土地和资金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国家对农业用地控制严格,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配套设施建设用地难,经营设施建设用地更难,存在企业缺土地,农民缺资金的问题,一些规划好的项目难以落地,同时也制约了项目招商引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如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建设进展缓慢,难以适应游客需求。

3.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的对策

3.1科学规划,建立特色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体系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编制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对有旅游资源优势的乡、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防止出现一轰而上,产品雷同,布局混乱、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要着力营造区域特色,培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品牌,树立武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的社会形象。针对不同产品类型,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消费群众的消费需求,研究不同类型、不同产品的市场定位,培育产品特色,避免同质化、简单化,挖掘文化内涵。一是研究确定各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主题形象定位,培育文化品牌。二是营造旅游环境和氛围。重要的旅游通道、旅游区、重要景区周边注重整体形象打造,强化地方文化元素,营造旅游休闲氛围和旅游环境。三是深入研究农旅结合,将农事会节与乡村旅游结合,开展具有乡村民俗特色和游客深入体验的旅游休闲活动。开发农村、农家、农业特色产品、工艺品为旅游商品,增加农民收入。

3.2加大投入,完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基础设施

市区两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促进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专业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优先解决交通、水、电、标识标牌、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对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的农家乐达到省、市级标准的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对带动专业村建设的龙头企业给予支持

3.3着力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乡村旅游人才队伍

加强对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举办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班,让从业人员及经营者,掌握必要的市场开发、服务规范、经营管理的知识技能,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市、区两级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的机制,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扩大培训范围,开展分层次培训工作,注重农民从业创业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3.4加强领导,制定政策,扶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做强做大

一是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参加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工作局面。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领导小组作用,领导和统筹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工作。强化联动,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合,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对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形成推动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各区需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设置工作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落实工作经费。重点履行乡镇街(场)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三是制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政策。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财政投入、建设用地、重点项目建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乡镇街(场)、特色村专业村建设的扶持政策,信贷支持及奖励措施等,解决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3.5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新思路

在自愿、依法、有偿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引导土地向业主集中,改变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用地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营户因现经营面积不够,需要利用房屋周边非耕地搭建临时建筑的,对一时难以办理土地出让又确需建设必要的旅游接待配套服务设施的,应适当放宽临时建筑审批尺度。在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方面,根据需要给予优先安排。( 作者:武汉市乡村休闲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曹冬发 潘颖 邱培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最新资讯
  • 小编推荐
  • 热点排行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