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概念虽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但乡村旅游的模式早已出现多年,在近两年政策扶持与旅游业整体发展趋势转变的驱动下,乡村旅游逐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在“精准扶贫”提出四年后的今天,乡村旅游所拉动的地区经济发展已经是扶贫大局下不可或缺的“精准”,然而就像总书记所言,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
亟待改善的局面 过往乡村旅游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逐步向考察、学习、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一哄而上的低层次开发现象依旧较多,产品缺乏特色、模式单一,服务管理缺乏规范,技术与人才水平有限,更无法将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想融合,形成联动发展的业态。 目前很多地方发展思路不明确,资金、信息、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呈现单一方式的简化产品或者大拆大建的局面,难以形成生命力长的产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类城市旅游的开发与填充,必须将其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依托乡土民俗文化、乡土地域特征及民众的参与,才能发展与精准扶贫相辅相成的乡村特色旅游经济。 原有生态上的重构 乡村旅游所依靠的根本就是乡村土地,目前农村实则有很多存量土地及房屋,比如异地搬迁后旧村土地及房屋,“空心化”农村的土地及房屋,遗留在农村地区的零散国有土地等,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可再开发利用的。 现有的乡村旅游大体分为村民自主经营和外来投资两种,村民自营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都相对欠缺,基本维持在传统的“吃农家饭、做农活、住农家房”这类雷同低端产品,引进外来投资在管理规划和资源合理化利用上优势明显,但需解决土地租赁等问题。
今年7月,发改委等14部门联合发布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明确提出,落实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提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等政策。在这次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承包期的延长有利于集约化利用土地,外来资本也有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 闲置或废弃土地的合理利用开发,能够盘活整个乡村的经济命脉。小竹溪村原为乡政府所在地,因政府搬迁,留下了供销社、邮电所等国有土地和建筑。后一名在外经商的小竹溪村村民从当地政府手中拍得这块地,投资1200万元打造成了“松泰大院”精品民宿,已经开业一年多,业态良好,带动了周边十几家农家乐。 挖掘乡村文化脉络 乡村吸引城市居民的最大优势就是它原滋原味的乡村印象,这种印象是乡村发展的文脉、沿袭的生活习惯、传统民俗风情,是乡村旅游中不能丢失的乡土气息,这种气息建立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农业生产之上,所以旅游开发必须在保护原有乡村生态的基础上进行。 外来资本的进入一定程度地改造原有房屋形态、建设基础设施是必然的,但所有项目都应进行环评,且尽量减少非闲置土地的开发,避免河流及农田污染,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许多古老村落都传承着千年的文化血脉,记录着当地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古朴独特的建筑风格、衣着服饰,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具有乡村文化价值及特色的产品,才能打造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在以精准扶贫为目的的当下发展乡村旅游,就要精准定位地方特色与发展诟病,挖掘适合这个乡村发展的主导产业。 安徽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遗留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西递、宏村这些村落的旅游就是围绕保护古文化为特色,传承徽派文化本色。碧山村没有什么特别景点,单就老祠堂里的“碧山书局”就吸引了不少文艺爱好者特意前往,青石板、黄泥墙、稻田白塔、雨落天井,这所开在乡野里的古朴书店就成了当地的旅游特色,也是传统资源与现在产品相结合的一个较好范例。
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标准化是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使小服务变为大产品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散乱、参差不齐的问题依然严重,从经营场地、设施设备、住宿餐饮、特色创意、环境卫生、接待服务等诸多软件与硬件方面进行周密细致的规范,才可能逐步使一定区域范围内乡村旅游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 事实上许多贫困地区人们知识水平和生存技能有限,难以形成村民自主经营的旅游业态,这些地区都需要外来资本的进入,统一规划和整理当地资源,将小规模零散经营发展成规模化经营格局,形成扶贫依托产业。农户可以进行土地租赁,参与旅游开发后的岗位务工,农副产品、特色手工艺品销售等,让农户成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参与者,才能真正实现从整体经济到农户个体的脱贫致富。 要将乡村资源转换为经济优势,将文化价值转换为文化商品,有一定规划和规模之后,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效应。全国各大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市场,将旅游产品包装成品牌,创新促销手段,创造出自己特有的、稳固的品牌形象,才能扩大影响力,提高到访率和重游率。比如“高要的广新农业生态园”、“三水的荷花世界”都是创意与特色结合的乡村旅游品牌。
定位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确定为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明确要求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7部门“到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 据统计,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五年来,贵州省贫困人口减少776.8万人;2016年底,江西省贫困人口累计减少22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7%降至3.3%;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区脱贫24万人,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139万减少到55.6万。 这都在直观数据上说明乡村旅游这几年的发展势态以及为农村经济带来的突破提升,现如今通过乡村旅游改善经济的案例早已从“精准扶贫”理念诞生的十八洞村衍生到许多可深层开发的非偏僻乡村。素来有中国最美乡村之称的婺源便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教案,婺源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一业兴,百业旺”。旅游业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勃兴,同时也拉动了第一产业农产品的畅销,拉动了第二产业旅游商品加工业的快速崛起。2015年,婺源以旅游业为核心带动的第三产业占GDP的53.9%。
乡村旅游定位精准扶贫最终要落到实处还必须将旅游产业与人人挂钩,也就是在政府主导及市场资本入驻后形成的产业应该与贫困群众建立定向帮扶,比如帮忙农户规划土地及资产收益,在住宿、餐饮、景区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从发展旅游促扶贫,扶贫需求促发展的互补性良性循环。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所作报告中的这份脱贫成绩,应该有乡村旅游一半军功章。 |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